LN油田2井区三叠系Ⅰ油组油藏地质模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油藏地质模型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油藏地质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4 完成的工作量及成果认识 | 第14-16页 |
1.4.1 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4-15页 |
1.4.2 主要成果认识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地质概况 | 第16-21页 |
2.1 研究区位置 | 第16页 |
2.2 地层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3 构造背景 | 第17-18页 |
2.4 沉积特征 | 第18页 |
2.5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6 油藏特征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1-27页 |
3.1 划分原则及方法 | 第21-23页 |
3.1.1 划分原则 | 第21-22页 |
3.1.2 小层划分方案 | 第22-23页 |
3.2 地层划分结果 | 第23-27页 |
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 | 第27-36页 |
4.1 区域沉积背景 | 第27页 |
4.2 测井相模式 | 第27-28页 |
4.3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| 第28-30页 |
4.4 单井相和剖面相分析 | 第30-32页 |
4.5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| 第32-36页 |
第五章 储层参数求取及夹层划分 | 第36-60页 |
5.1 曲线标准化 | 第36-40页 |
5.1.1 标准层的选取 | 第36-38页 |
5.1.2 岩心归位分析 | 第38-40页 |
5.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| 第40-44页 |
5.3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| 第44-47页 |
5.4 油、水层识别标准 | 第47-48页 |
5.5 夹层划分 | 第48-54页 |
5.6 单砂体划分 | 第54-60页 |
第六章 油藏地质模型建立 | 第60-81页 |
6.1 建模数据分析 | 第60-61页 |
6.1.1 基本思路 | 第60页 |
6.1.2 建模数据准备 | 第60-61页 |
6.2 构造模型 | 第61-65页 |
6.2.1 网格划分 | 第61-62页 |
6.2.2 三维构造模型建立 | 第62-65页 |
6.3 沉积相模型 | 第65-68页 |
6.3.1 相建模的方法选择 | 第65-66页 |
6.3.2 沉积微相模型建立 | 第66-68页 |
6.4 沉积相和隔夹层约束下的储层属性模型 | 第68-77页 |
6.4.1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| 第68-69页 |
6.4.2 变差函数分析 | 第69-70页 |
6.4.3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| 第70-77页 |
6.5 模型验证 | 第77-81页 |
结论与认识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