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管理策略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的目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第14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框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创新与特色第17-19页
2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相关概述第19-24页
    2.1 理论依据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马克思、恩格斯关于舆论的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“意见领袖”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相关概念界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新媒体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舆情与网络舆情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高校网络舆情第21页
    2.3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共性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的特殊性第22-24页
3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管理难点第24-30页
    3.1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舆情发端:网络舆情孕育与诞生阶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舆情扩散:师生刺激舆情进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舆情爆发:民众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舆情的衰减:事物发展衰减不可避免第27-28页
    3.2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突发性强、扩散迅速、管理范围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内容多元、众说纷纭、高校难以深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敏感极端观点较多且易于引起关注第29-30页
4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第30-34页
    4.1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成果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加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借助新媒体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重视部门协作,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第30-31页
    4.2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新媒体利用不充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舆情应对方式单一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第32-34页
5 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对策第34-39页
    5.1 发端期加强舆情监测,强化网络舆情管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扭转舆情事件管理理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建立民意表达机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和监测第35页
    5.2 扩散期建立健全情管理机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发挥“意见领袖”的作用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积极发声,掌握新闻首发权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高校与媒体之间建立伙伴关系,引导正向舆论第36页
    5.3 爆发期强化“属地”意识,开创思想宣传新局面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专人监控,控制不当言论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建立“把关人”制度第37页
    5.4 衰减期完善善后恢复机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总结舆情事件,完善不足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转危机为机遇,重塑高校形象第37-39页
6 高校网络舆情经典案例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6.1 案例选取第39页
    6.2 案例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6.3 总结经验第40-42页
7 结语第42-43页
参考文献第43-46页
致谢第46-47页
个人简历第47页

论文共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解放战争时期香港《华商报》社论研究
下一篇: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