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论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目的 | 第9-11页 |
一、选题的缘由和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评述 | 第11-14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| 第14页 |
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一、选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二、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6-24页 |
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概念、原则及目的 | 第16-17页 |
一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 | 第16页 |
二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及目的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类型、风险及监管的必要性 | 第17-21页 |
一、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类型 | 第17-19页 |
二、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| 第19-20页 |
三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一、信息经济学理论 | 第21页 |
二、长尾经济理论 | 第21-22页 |
三、市场失灵理论 | 第22页 |
四、公共利益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及监管困境 | 第24-34页 |
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及案例分析 | 第24-27页 |
一、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现状及案例分析 | 第24-25页 |
二、P2P网络借贷的监管现状及案例分析 | 第25-26页 |
三、互联网众筹的监管现状及案例分析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困境 | 第27-29页 |
一、互联网金融立法的滞后与缺位 | 第28页 |
二、现行相关的金融法律难以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 | 第28-29页 |
三、现行相关的金融法律难以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| 第29页 |
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制度困境 | 第29-32页 |
一、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间的协同监管不到位 | 第29-30页 |
二、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与体系不健全 | 第30-31页 |
三、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四、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| 第32页 |
五、平台退出机制不完善 | 第32页 |
第四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困境 | 第32-34页 |
一、缺乏事先预防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技术手段 | 第32-33页 |
二、缺少事后追责处罚的系统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借鉴 | 第34-40页 |
第一节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| 第34-36页 |
一、监管的体制与机制 | 第34-35页 |
二、美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| 第35-36页 |
三、监管的特点和效果点评 | 第36页 |
第二节 英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| 第36-38页 |
一、监管的体制与机制 | 第36-37页 |
二、英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| 第37-38页 |
三、监管的特点和效果点评 | 第38页 |
第三节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 | 第40-48页 |
第一节 明确监管思路 | 第40-42页 |
一、适度监管,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| 第41页 |
二、政府监管模式向功能型监管过渡,加强协调监管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| 第42-44页 |
一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| 第42-43页 |
二、加强行业自律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| 第44-45页 |
一、严格执行信息披露标准 | 第44-45页 |
二、完善互联网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标准 | 第45页 |
第四节 政府主导建立大数据征信系统 | 第45-48页 |
一、建立政府征信系统及民营征信机构相结合的征信体系 | 第46页 |
二、征信体系中的资源共享 | 第46-48页 |
结束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