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处理方法 | 第11-14页 |
1.1.1 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1.2 含重金属污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2 氧化铝纳米材料 | 第14-19页 |
1.2.1 氧化铝纳米材料简介 | 第14-15页 |
1.2.2 氧化铝纳米材料的制备 | 第15-19页 |
1.2.2.1 气相法 | 第15页 |
1.2.2.2 固相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.3 液相法 | 第16-19页 |
1.3 氧化铝纳米材料的改性 | 第19-21页 |
1.3.1 原位合成法 | 第20页 |
1.3.2 浸渍法 | 第20页 |
1.3.3 接枝改性法 | 第20-21页 |
1.4 氧化铝纳米材料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温和的溶胶-凝胶法制备薄水铝石/PVA复合薄膜及其Cr(Ⅵ)吸附性能 | 第24-46页 |
2.1 引言 | 第24-25页 |
2.2 样品制备 | 第25-27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2.2 制备工艺 | 第26-27页 |
2.3 表征测试 | 第27-29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 | 第27页 |
2.3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27页 |
2.3.3 热分析 | 第27页 |
2.3.4 X-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27-28页 |
2.3.5 Zeta电位 | 第28页 |
2.3.6 机械性能测试 | 第28页 |
2.3.7 Cr(Ⅵ)吸附性能测试 | 第28-29页 |
2.4 制备条件对复合薄膜吸附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| 第29-33页 |
2.4.1 不同铝盐和解胶剂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4.2 老化温度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4.3 PVA添加量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5 典型样品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6页 |
2.5.1 X射线衍射结果 | 第33-34页 |
2.5.2 热分析结果 | 第34-35页 |
2.5.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 | 第35-36页 |
2.6 吸附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| 第36-42页 |
2.6.1 吸附动力学 | 第36-38页 |
2.6.2 吸附等温线 | 第38-41页 |
2.6.3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7 吸附机理研究 | 第42-44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3章 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| 第46-58页 |
3.1 引言 | 第46-47页 |
3.2 样品制备 | 第47-49页 |
3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47-48页 |
3.2.2 制备工艺 | 第48-49页 |
3.3 表征测试 | 第49-50页 |
3.3.1 X射线衍射 | 第49页 |
3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49页 |
3.3.3 N_2吸附-脱附 | 第49-50页 |
3.3.4 元素分析 | 第50页 |
3.3.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50页 |
3.3.6 Zeta电位 | 第50页 |
3.4 表征结果分析 | 第50-56页 |
3.4.1 X射线衍射结果 | 第50-51页 |
3.4.2 扫描电镜结果 | 第51-52页 |
3.4.3 N2吸附-脱附结果 | 第52-54页 |
3.4.4 元素分析结果 | 第54-55页 |
3.4.5 FT-IR结果 | 第55-56页 |
3.4.6 Zeta电位结果 | 第5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4章 氨基功能化介孔氧化铝薄膜的Cr(Ⅵ)吸附性能研究 | 第58-72页 |
4.1 引言 | 第58-5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9-60页 |
4.2.1 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59页 |
4.2.2 Cr(Ⅵ)吸附性能测试 | 第59-60页 |
4.2.3 共存阳离子对Cr(Ⅵ)吸附性能影响及测试 | 第60页 |
4.3 吸附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0-70页 |
4.3.1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4.3.2 改性剂添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3.3 吸附动力学 | 第63-65页 |
4.3.4 吸附等温线 | 第65-67页 |
4.3.5 再生循环吸附性能 | 第67-69页 |
4.3.6 共存阳离子对Cr(Ⅵ)吸附性能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5.1 结论 | 第72页 |
5.2 展望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