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--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

蓄水期高陡岩质边坡微破裂机理与稳定性分析--以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为例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主要符号表第16-18页
1 绪论第18-3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8-2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蓄水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介绍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蓄水期边坡安全监测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第28-30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30-33页
2 工程背景第33-38页
    2.1 工程概况第33-34页
    2.2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第34-38页
3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、数值模拟方法介绍及计算参数确定第38-70页
    3.1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第38-47页
    3.2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RFPA简介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RFPA3D-Centrifuge简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RFPA2D-Flow简介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FLAC3D简介及锚单元介绍第50-52页
    3.3 右岸边坡锚索加固区等效材料参数研究第52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右岸边坡锚索加固模拟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数值计算模型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锚索加固效果分析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锚索加固区等效参数研究第60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增加内聚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增加内摩擦角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增加弹性模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4 加固区等效材料参数的确定第67-70页
4 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稳定性分析第70-91页
    4.1 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微震活动性分析第72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微震变形分析第77-79页
    4.2 蓄水过程边坡损伤机理探究第79-84页
    4.3 考虑渐进性微震损伤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微震损伤模型简介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稳定性评价第86-91页
5 库水位稳定后右岸边坡稳定性分析第91-113页
    5.1 库水位稳定后边坡微震活动性分析第92-96页
    5.2 库水位稳定后边坡损伤机理探究第96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渗压计监测结果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边坡局部渗流二维数值模拟第97-102页
    5.3 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第10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有效应力的表达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边坡稳定性分析第104-113页
6 边坡失稳的加卸载响应预警方法初探第113-127页
    6.1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概述第113-115页
    6.2 基于加卸载相应比理论的边坡失稳预警预报方法初探第11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计算参数的探讨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库水位上升阶段的应用第117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库水位稳定后的应用第121-127页
7 结论与展望第127-131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27-129页
    7.2 创新点摘要第129页
    7.3 展望第129-131页
参考文献第131-14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48-149页
致谢第149-150页
作者简介第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免许可频段部署和超密集部署的蜂窝网络容量优化技术研究
下一篇:基于机器学习的可寻址WAT良率诊断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