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局外人”视野下的中国革命--美国学者周锡瑞的中国革命史研究
内容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2-21页 |
(一)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(二)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4-19页 |
(三)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9-20页 |
(四)研究创新及不足 | 第20-21页 |
一、“反西方中心论”观照下的辛亥革命研究 | 第21-33页 |
(一)周锡瑞的辛亥革命研究缘起 | 第21-24页 |
1、美国反战运动和新左派运动的兴起 | 第21-22页 |
2、求学期间对民众运动保有关注 | 第22-23页 |
3、摆脱辛亥革命研究正统观念的束缚 | 第23-24页 |
(二)周锡瑞的辛亥革命研究理路 | 第24-27页 |
1、关注革命的社会、政治、经济背景 | 第24-26页 |
2、从领导阶层角度解读辛亥革命性质 | 第26-27页 |
(三)学界对周锡瑞辛亥革命研究的评价 | 第27-33页 |
1、价值和贡献:实现辛亥革命的本土社会研究范式 | 第27-29页 |
2、商榷与争议:辛亥革命的定性问题及其历史意义 | 第29-31页 |
3、缺陷与不足:远距离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导致偏差 | 第31-33页 |
二、“中国中心观”主导下的义和团运动研究 | 第33-44页 |
(一)周锡瑞转向义和团运动研究的缘起 | 第33-35页 |
1、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两国学者展开交流 | 第33-34页 |
2、学界对“西方冲击论”研究范式进行反思 | 第34-35页 |
(二)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研究理路 | 第35-40页 |
1、从社会结构角度探寻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| 第36-37页 |
2、从本土宗教仪式角度解读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| 第37-39页 |
3、关注农民群体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 | 第39-40页 |
(三)学界对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研究的评价 | 第40-44页 |
1、价值和贡献:实现史料与理论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40-42页 |
2、争议与不足:囿于宗教偏执与“本土文化”偏差 | 第42-44页 |
三、“大历史视野”下的共产主义革命研究 | 第44-54页 |
(一)周锡瑞转向共产主义革命研究的缘起 | 第44-48页 |
1、美国学界对革命史关注的转移 | 第44-45页 |
2、回应美国学界关于中共胜利原因的争论 | 第45-46页 |
3、突破固有的共产主义革命简单研究路径 | 第46-48页 |
(二)周锡瑞的共产主义革命研究理路 | 第48-50页 |
1、关注历史发生的连续性和多维性 | 第48-49页 |
2、聚焦共产主义革命的民族主义特质 | 第49-50页 |
(三)学界对周锡瑞共产主义革命研究的评价 | 第50-54页 |
1、价值与贡献:构建共产主义革命与早期历史的关联 | 第51-52页 |
2、争议与不足:对革命过程中的主体性研究缺乏共情 | 第52-54页 |
四、周锡瑞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特点 | 第54-63页 |
(一)考察具体革命运动的长时段发展过程 | 第54-57页 |
1、聚焦独特地域考察具有典型性的革命事件 | 第54-56页 |
2、在宏观历史进程中考察具体革命事件 | 第56-57页 |
(二)突破“西方冲击论”的革命史主线 | 第57-60页 |
1、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搜集多元化史料 | 第58-59页 |
2、以民族主义为主线研究共产主义革命 | 第59-60页 |
(三)注重运用社会史研究方法 | 第60-63页 |
1、注重从区域性差异角度考察共产主义革命 | 第60-61页 |
2、注重对革命起源地社会结构的剖析 | 第61-63页 |
五、周锡瑞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局限及其批判 | 第63-74页 |
(一)周锡瑞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局限 | 第63-69页 |
1、忽视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性规律 | 第63-65页 |
2、由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理解偏颇 | 第65-67页 |
3、异国学者对他国历史的情感差失 | 第67-69页 |
(二)对周锡瑞中国革命史研究的批判 | 第69-74页 |
1、史学研究应以探寻社会历史规律为旨趣 | 第69-71页 |
2、海外学者对他国历史研究缺乏实感 | 第71-74页 |
六、周锡瑞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启示 | 第74-85页 |
(一)革命史研究应注重对历史规律性的探寻 | 第74-75页 |
(二)加强中西方史学文化交流 | 第75-78页 |
(三)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革命 | 第78-81页 |
(四)中国革命史研究在新时代不应被边缘化 | 第81-85页 |
结语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4页 |
后记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