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碳酸盐合成富锂锰基梯度层状氧化物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9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与内容第13-15页
第2章 实验方法第15-25页
    2.1 化学试剂与实验设备第15-16页
    2.2 材料物化性能表征第16-19页
    2.3 材料成分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2.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0-23页
    2.5 实验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实验设计思路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实验研究方法第23-25页
第3章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前驱体制备第25-3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5页
    3.2 自动控制连续制备前驱体的参数探索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底液种类对前驱体形貌影响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反应不同pH值对前驱体形貌影响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反应时间对前驱体形貌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2-35页
第4章 全浓度梯度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前驱体制备第35-4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材料设计思路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方案概要第36-37页
    4.2 全浓度梯度富锂锰基前驱体合成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方案一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方案二第40-42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5章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烧结工艺及界面元素扩散研究第43-5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3页
    5.2 前驱体烧结工艺探索第43-46页
    5.3 锰元素与碳酸锂交界处元素扩散分析第46-50页
    5.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其分析第50-56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6章 全浓度梯度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与锗纳米线全电池研究第57-67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57页
    6.2 熔盐电解法制备锗纳米线第57-63页
    6.3 锗纳米线电化学性能测试及改性第63-65页
    6.4 全电池性能测试第65-66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66-67页
结论第67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5-77页
致谢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铅炭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失效机理及改性技术研究
下一篇:葡萄糖基和花粉基球形杂化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