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意义与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实验方法 | 第15-25页 |
2.1 化学试剂与实验设备 | 第15-16页 |
2.2 材料物化性能表征 | 第16-19页 |
2.3 材料成分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0-23页 |
2.5 实验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5.1 实验设计思路 | 第23页 |
2.5.2 实验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前驱体制备 | 第25-35页 |
3.1 引言 | 第25页 |
3.2 自动控制连续制备前驱体的参数探索 | 第25-32页 |
3.2.1 底液种类对前驱体形貌影响 | 第25-28页 |
3.2.2 反应不同pH值对前驱体形貌影响 | 第28-31页 |
3.2.3 反应时间对前驱体形貌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5页 |
第4章 全浓度梯度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前驱体制备 | 第35-43页 |
4.1 引言 | 第35-37页 |
4.1.1 材料设计思路 | 第35-36页 |
4.1.2 实验方案概要 | 第36-37页 |
4.2 全浓度梯度富锂锰基前驱体合成 | 第37-42页 |
4.2.1 方案一 | 第37-40页 |
4.2.2 方案二 | 第40-4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5章 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烧结工艺及界面元素扩散研究 | 第43-57页 |
5.1 引言 | 第43页 |
5.2 前驱体烧结工艺探索 | 第43-46页 |
5.3 锰元素与碳酸锂交界处元素扩散分析 | 第46-50页 |
5.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其分析 | 第50-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6章 全浓度梯度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与锗纳米线全电池研究 | 第57-67页 |
6.1 引言 | 第57页 |
6.2 熔盐电解法制备锗纳米线 | 第57-63页 |
6.3 锗纳米线电化学性能测试及改性 | 第63-65页 |
6.4 全电池性能测试 | 第65-6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