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高位陡倾堆积体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治理措施分析 | 第20-27页 |
2.1 高位陡倾堆积体滑坡的发育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2 高位陡倾堆积体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3 高位陡倾堆积体滑坡的分类及其破坏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4 高位陡倾堆积体滑坡的治理措施 | 第23-26页 |
2.5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高位陡倾堆积体滑坡的工程实例 | 第27-37页 |
3.1 自然地质环境 | 第27-30页 |
3.2 滑坡基本特征 | 第30-32页 |
3.3 滑坡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2-35页 |
3.4 滑坡治理措施 | 第35-36页 |
3.5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半坡(抗滑)桩无效锚固深度的研究 | 第37-56页 |
4.1 概论 | 第37-38页 |
4.2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1页 |
4.3 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41页 |
4.4 无效锚固深度的判断依据 | 第41-43页 |
4.5 无效锚固深度的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3-54页 |
4.6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高位陡倾堆积体滑坡稳定性及治理措施的数值分析 | 第56-76页 |
5.1 FLAC~(3D)计算原理 | 第56-57页 |
5.2 计算参数选取 | 第57-62页 |
5.3 半坡抗滑桩无效锚固段的验证 | 第62-64页 |
5.4 滑坡稳定性及治理措施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4-75页 |
5.5 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六章 半坡桩有效锚固深度和总锚固深度的确定 | 第76-81页 |
6.1 半坡桩有效锚固深度的确定 | 第76-79页 |
6.2 半坡桩总锚固深度的确定 | 第79-8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7.1 结论 | 第81-82页 |
7.2 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| 第87-8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8-89页 |
详细摘要 | 第89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