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13-25页 |
2.1 IONM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| 第13-14页 |
2.2 ETS中RLN损伤分析 | 第14-15页 |
2.3 IONM原理 | 第15页 |
2.3.1 直接监测原理 | 第15页 |
2.3.2 间接监测原理 | 第15页 |
2.4 ETS中IONM的技术优势 | 第15-16页 |
2.5 不同入路ETS中IONM的应用 | 第16-20页 |
2.5.1 下方途径 | 第16页 |
2.5.2 前方途径 | 第16-17页 |
2.5.3 上方途径 | 第17-18页 |
2.5.4 侧方途径 | 第18-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-25页 |
第3章 资料与方法 | 第25-33页 |
3.1 分组标准及限定条件 | 第25-26页 |
3.1.1 ETBAA分组标准 | 第25页 |
3.1.2 OTA-L分组标准 | 第25-26页 |
3.1.3 OTA-H分组标准 | 第26页 |
3.2 一般资料 | 第26-27页 |
3.3 方法 | 第27-32页 |
3.3.1 术前常规喉镜检查 | 第27页 |
3.3.2 IONM系统建立 | 第27-28页 |
3.3.3 腔镜手术过程及RLN监测标准化流程 | 第28-31页 |
3.3.4 记录EMG数据 | 第31-32页 |
3.3.5 随访 | 第32页 |
3.4 统计学方法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结果 | 第33-40页 |
4.1 手术基本情况 | 第33页 |
4.2 RLN损伤情况 | 第33-38页 |
4.2.1 术中EMG变化与术后喉镜相关性 | 第33-35页 |
4.2.2 RLN损伤机制及部位组间比较 | 第35页 |
4.2.3 RLN损伤类型组间比较 | 第35-36页 |
4.2.4 RLN损伤率的组间比较 | 第36-37页 |
4.2.5 ETBAA组RLN损伤率与手术量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.6 喉镜结果 | 第38页 |
4.3 引流量、置管时间、住院时间的组间比较 | 第38-39页 |
4.4 ETBAA组术后美容效果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40-45页 |
5.1 ETBAA特点 | 第40页 |
5.2 ETBAA中RLN保护要点 | 第40-41页 |
5.3 ETBAA中RLN保护难点 | 第41-42页 |
5.4 IONM在ETBAA中的应用价值 | 第42-44页 |
5.4.1 精准导航 | 第42-43页 |
5.4.2 预警风险 | 第43页 |
5.4.3 真性EMG改变的判定 | 第43-44页 |
5.5 ETBAA术后效果 | 第44-4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