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古墨村落格局及建筑空间形态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3.1 文献检索 | 第17页 |
1.3.2 实地调研 | 第17页 |
1.3.3 归纳分析 | 第17页 |
1.4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| 第17-20页 |
1.4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.2 关于云南聚落及民居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.3 国外相关理论著作及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5 论文框架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古墨村村落格局及形态特征研究 | 第21-34页 |
2.1 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因素 | 第21-23页 |
2.1.1 自然因素 | 第21-23页 |
2.1.2 社会因素 | 第23页 |
2.2 古墨村概状 | 第23-25页 |
2.2.1 地理环境 | 第24-25页 |
2.2.2 自然气候 | 第25页 |
2.2.3 历史沿革 | 第25页 |
2.3 古墨村村落格局及空间形态特征 | 第25-33页 |
2.3.1 水系统形态特征 | 第26-27页 |
2.3.2 道路系统形态特征 | 第27-30页 |
2.3.3 公共空间形态特性 | 第30-31页 |
2.3.4 居住组团形态特征 | 第31页 |
2.3.5 村落整体格局 | 第31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古墨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| 第34-48页 |
3.1 建筑形态特征研究 | 第34-41页 |
3.1.1 水磨房类型 | 第34页 |
3.1.2 平面特征研究 | 第34-37页 |
3.1.3 立面造型 | 第37-41页 |
3.2 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| 第41-45页 |
3.2.1 群体组合特征 | 第41-42页 |
3.2.2 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3.2.3 空间的过渡、连续与导向 | 第43-45页 |
3.3 构建方法及流程 | 第45-47页 |
3.3.1 施工技艺 | 第45-46页 |
3.3.2 建造流程 | 第46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古墨村典型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| 第48-68页 |
4.1 古墨村民居建筑形态特征研究 | 第48-57页 |
4.1.1 古墨合院式民居的建筑语言 | 第48-51页 |
4.1.2 平面形式研究 | 第51-54页 |
4.1.3 立面造型特征 | 第54-57页 |
4.2 古墨村民居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| 第57-62页 |
4.2.1 合院民居空间构成 | 第57-58页 |
4.2.2 空间与地形的适应关系 | 第58-59页 |
4.2.3 空间层次及序列关系 | 第59-62页 |
4.3 营造技术与装饰艺术 | 第62-67页 |
4.3.1 营造技术 | 第62-65页 |
4.3.2 装饰艺术 | 第65-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5章 传统村落在当代生活背景下的适应性发展 | 第68-84页 |
5.1 古墨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需求 | 第68-72页 |
5.1.1 经济结构单一,发展滞后 | 第68-69页 |
5.1.2 资金不足,公共基础设施匮乏 | 第69页 |
5.1.3 古墨公共建筑群面临的问题 | 第69页 |
5.1.4 古墨民居建筑面临的问题 | 第69-71页 |
5.1.5 古墨村发展面临的需求 | 第71-72页 |
5.2 适应性发展研究 | 第72-76页 |
5.2.1 适应性发展的原则 | 第72页 |
5.2.2 适应性发展定位 | 第72-73页 |
5.2.3 适应性发展模式 | 第73-76页 |
5.3 适应性发展规划实践 | 第76-83页 |
5.3.1 保护区划 | 第76-79页 |
5.3.2 发展结构规划 | 第79页 |
5.3.3 道路交通规划 | 第79-80页 |
5.3.4 民居适应性发展的实践探索 | 第80-8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结语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) | 第89-90页 |
附录B(古墨村民保护和发展意愿调查问卷) | 第90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