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--植物免疫学论文

细菌信号N-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与植物中受体GCR2相互作用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植物与N-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第9页
    1.2 植物感知细菌N-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第9-10页
    1.3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AHLs信号转导通路第10-11页
    1.4 N-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与GCR2的研究进展第11页
    1.5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位点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分子对接简述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分子对接的分类第12-13页
    1.6 课题意义第13-16页
第二章 N-3-羰基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与GCR2蛋白的结合验证第16-32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16页
    2.2 材料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工程菌株及质粒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引物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仪器设备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实验所用培养基与缓冲液第18-20页
    2.3 方法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大肠杆菌DH5a的转化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质粒DNA提取步骤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琼脂糖凝胶回收步骤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GCR2及突变体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GCR2蛋白的诱导步骤及检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Western Blot操作步骤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GCR2及其突变体蛋白的纯化浓缩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微量热泳动检测GCR2与3OC6-HSL的结合特征第25-26页
    2.4 结果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GCR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GCR2蛋白的纯化及浓缩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微量热泳动分析GCR2与AHLs结合的受体动力学第28-32页
第三章 GCR2中3OC6-HSL结合位点的分析第32-46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32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工程菌株及质粒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试剂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仪器设备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引物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实验所用培养基与缓冲液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实验设置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对接流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GCR2突变体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GCR2突变体蛋白的诱导步骤及检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0 GCR2突变体蛋白的纯化浓缩第38-39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对接结果与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GCR2突变体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GCR2突变体蛋白的诱导表达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微量热泳动检测GCR2突变体与3OC6-HSL的结合特征第43-46页
第四章 AHL调控GCR2与G蛋白的互作第46-58页
    4.0 前言第46页
    4.1 材料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验植株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试剂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培养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仪器设备第48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Y2HSUS所用基因GCR2和GPA1的克隆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Y2HSUS载体构建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LiAc介导的质粒DNA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泛素系统验证蛋白间相互作用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β-半乳糖苷酶活性定量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AHLs对GCR2与GPA1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3OC6.HSL对GCR2与GPA1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Y2HSUS相关构建的自激活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GCR2与GPA1相互作用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AHL信号分子对GCR2与GPA1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浓度3OC6-HSL对GCR2和GPA1的影响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β-半乳糖苷酶活性定量分析3OC6.HSL对GCR2与GPA1的影响第55-58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-60页
    5.1 主要研究成果第58-59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4页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相关科研成果第64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西藏拉萨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研究
下一篇:枯草芽孢杆菌J-5的鉴定及其抑菌能力的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