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养老产业基金的发展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3 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1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4页 |
1.5.1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1.5.2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产业基金的基本理论 | 第14-17页 |
2.1 产业基金的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1.1 产业基金的概念 | 第14页 |
2.1.2 产业基金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2.1.3 产业基金的形式 | 第15页 |
2.2 我国产业基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| 第15-17页 |
2.2.1 我国产业基金的发展历程 | 第15-16页 |
2.2.2 我国产业基金的现状分析 | 第16-17页 |
第3章 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问题 | 第17-23页 |
3.1 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 | 第17-18页 |
3.2 养老产业基金的设立助推养老产业的发展 | 第18-21页 |
3.2.1 政府型养老产业基金的推动作用 | 第18-19页 |
3.2.1.1 有利于调整养老产业结构 | 第18页 |
3.2.1.2 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 | 第18-19页 |
3.2.1.3 符合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划 | 第19页 |
3.2.2 公司型养老产业基金的推动作用 | 第19-21页 |
3.2.2.1 有利于解决行业资金短缺问题 | 第20页 |
3.2.2.2 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| 第20-21页 |
3.3 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3.3.1 养老定位存在偏差 | 第21页 |
3.3.2 机构服务存在问题 | 第21页 |
3.3.3 重规模轻选址 | 第21页 |
3.3.4 自身定位不准确 | 第21-22页 |
3.3.5 团队资质有问题 | 第22页 |
3.3.6 盲目效仿,缺少本土特色 | 第22-23页 |
第4章 我国养老产业基金的产品设计及组织形式 | 第23-31页 |
4.1 我国养老产业基金的背景 | 第23页 |
4.2 我国养老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6页 |
4.3 我国养老产业基金的产品设计及组织形式 | 第26-27页 |
4.3.1 养老产业基金的组织形式 | 第26-27页 |
4.3.2 养老产业基金的产品设计 | 第27页 |
4.3.3 养老产业基金的管理模式 | 第27页 |
4.4 我国养老产业基金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1页 |
4.4.1 相关政策的缺乏 | 第27-28页 |
4.4.2 缺乏有效的监管部门 | 第28-29页 |
4.4.3 风险控制力度不强 | 第29页 |
4.4.4 基金运营缺乏理性 | 第29页 |
4.4.5 缺乏专业人才 | 第29-30页 |
4.4.6 产业基金的法律缺乏统一性 | 第30-31页 |
第5章 国外养老产业基金的发展及借鉴 | 第31-38页 |
5.1 国外养老产业基金的发展 | 第31-35页 |
5.1.1 日本养老产业基金的发展 | 第31-32页 |
5.1.2 美国养老产业基金的发展 | 第32-34页 |
5.1.3 法国养老产业基金的发展 | 第34-35页 |
5.2 对我国的借鉴 | 第35-38页 |
5.2.1 要具备一套完整的体系及方案 | 第35-36页 |
5.2.2 要建立相关法律进行支持和监管 | 第36页 |
5.2.3 对项目进行优化创新 | 第36-38页 |
第6章 政策与建议 | 第38-41页 |
6.1 结论 | 第38页 |
6.2 政策与建议 | 第38-41页 |
6.2.1 针对我国国家政策方面 | 第38-39页 |
6.2.2 针对监管方面 | 第39页 |
6.2.3 针对风险控制方面 | 第39页 |
6.2.4 针对产业基金运营方面 | 第39-40页 |
6.2.5 针对人才培养方面 | 第40页 |
6.2.6 针对法律方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4-45页 |
后记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