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交联法制备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及其性能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1 绪论 | 第10-20页 | 
| 1.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| 第10-11页 | 
| 1.1.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| 第10页 | 
| 1.1.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 
| 1.2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 
| 1.2.1 化学沉淀法 | 第11页 | 
| 1.2.2 离子交换法 | 第11页 | 
| 1.2.3 吸附法 | 第11-12页 | 
| 1.2.4 电解法 | 第12页 | 
| 1.2.5 植物修复法 | 第12页 | 
| 1.2.6 其他方法 | 第12-13页 | 
| 1.3 腐植酸及其研究应用 | 第13-16页 | 
| 1.3.1 腐植酸结构及性质 | 第13-14页 | 
| 1.3.2 腐植酸化学改性 | 第14页 | 
| 1.3.3 腐植酸及其改性产品的研究与应用 | 第14-16页 | 
| 1.4 腐植酸基吸附剂的研究及进展 | 第16-17页 | 
| 1.4.1 不溶性腐植酸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 
| 1.4.2 腐植酸基吸附树脂的研究 | 第17页 | 
| 1.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7-20页 | 
| 1.5.1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 
| 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20页 | 
| 2 实验部分 | 第20-30页 | 
| 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0-22页 | 
| 2.1.1 实验仪器 | 第20页 | 
| 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 
| 2.1.3 实验试剂的配置 | 第21-22页 | 
| 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8页 | 
| 2.2.1 风化煤腐植酸的提取 | 第22-23页 | 
| 2.2.2 不溶性腐植酸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 
| 2.2.3 IHA-PAA树脂的合成 | 第24-25页 | 
| 2.2.4 Cr(Ⅵ)的测定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| 第25-26页 | 
| 2.2.5 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实验 | 第26-27页 | 
| 2.2.6 等温吸附实验 | 第27-28页 | 
| 2.3 表征方法 | 第28-30页 | 
| 2.3.1 红外光谱 | 第28页 | 
| 2.3.2 热重分析 | 第28页 | 
| 2.3.3 扫描电镜 | 第28-30页 | 
| 3 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的制备 | 第30-42页 | 
| 3.1 碱溶酸析法提取腐植酸 | 第30-31页 | 
| 3.2 制备不溶性腐植酸 | 第31-36页 | 
| 3.2.1 热重曲线 | 第31页 | 
| 3.2.2 正交实验 | 第31-36页 | 
| 3.3 制备改性腐植酸基吸附树脂 | 第36-42页 | 
| 3.3.1 正交实验 | 第36-37页 | 
| 3.3.2 单因素实验 | 第37-42页 | 
| 4 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2-52页 | 
| 4.1 pH值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 
| 4.2 初始浓度和时间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 
| 4.3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 
| 4.4 温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 
| 4.5 搅拌速度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 
| 4.6 粒径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 
| 4.7 等温吸附模型 | 第48-49页 | 
| 4.8 吸附动力学模型 | 第49-52页 | 
| 5 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的表征 | 第52-56页 | 
| 5.1 红外光谱结果 | 第52-53页 | 
| 5.2 扫描电镜结果 | 第53-56页 | 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 
| 6.1 结论 | 第56-57页 | 
| 6.2 展望 | 第57-58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 
|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| 第64-66页 | 
| 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