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分子生物学论文--基因工程(遗传工程)论文

HER-2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筛选及功能鉴定
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-4页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7页
    1.1 HER-2的概述第13-15页
    1.2 抗体第15-17页
    1.3 纳米抗体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纳米抗体的结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纳米抗体的特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纳米抗体的制备第19-21页
    1.4 HER-2的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抗体的杀伤原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人源化抗体的构建第22-23页
    1.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的主要意义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设计路线第25-27页
第二章 HER-2纳米抗体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第27-45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7-29页
    2.2 材料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载体菌株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要溶液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仪器设备第33页
    2.3 方法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及表达载体pET28a的构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热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目的片段的转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重组蛋白的BL21菌株表达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(SDS-PAGE)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(Tris-Tricine-PAGE)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重组蛋白的BL21表达优化第39-40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目的基因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感受态效率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目的片段转化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重组蛋白在BL21中的表达量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(Tris-Tricine-PAGE)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BL21最适表达条件第42-43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43-45页
第三章 HER-2纳米抗体的结合活性检测第45-5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5-46页
    3.2 材料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载体菌株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试剂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要溶液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仪器设备第47页
    3.3 方法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七个抗体与SK-BR-3靶细胞结合的流式检测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七个抗体与MDA-MB-453靶细胞结合的流式检测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四个高结合活性抗体的抗原表位检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部分抗体与SK-BR-3靶细胞结合的荧光显微镜镜检第49-50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七种抗体与靶细胞SK-BR-3、MDA-MB-453结合的流式检测结果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四个高结合活性抗体的抗原表位检测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两个纳米抗体与SK-BR-3靶细胞结合荧光显微镜镜检图第51-52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 HER-2双特异性纳米抗体的构建及鉴定第53-6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3页
    4.2 材料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载体菌株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要试剂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主要溶液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仪器设备第54页
    4.3 方法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293细胞的传代培养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细胞的复苏与冰冻保存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pFUSE人源化重组质粒的大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质粒瞬时转染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IgG的表达纯化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IgG蛋白WB检测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IgG的ELISA活性鉴定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IgG的流式细胞结合实验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0 双特异性纳米抗体IgG的肿瘤细胞杀伤检测第62-63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WB检测结果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ELISA活性鉴定结果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流式细胞结合检测结果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肿瘤细胞杀伤检测结果第66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66-67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3页
附录第73-79页
致谢第79-81页
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1-82页
附件第82-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太赫兹成像理论及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其中的应用
下一篇:PKC大鼠模型表型评估及prrt2调控神经元兴奋性的电生理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