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35页 |
1.1 中微子的基本性质和研究历史 | 第13-19页 |
1.1.1 中微子的发现和早期的探测 | 第13-15页 |
1.1.2 中微子的性质 | 第15-17页 |
1.1.3 中微子的产生 | 第17-18页 |
1.1.4 中微子振荡 | 第18-19页 |
1.2 中微子起源的候选天体 | 第19-25页 |
1.2.1 活动星系核 | 第19-22页 |
1.2.2 伽马射线暴 | 第22-24页 |
1.2.3 银河系内起源的高能中微子 | 第24-25页 |
1.3 中微子的探测 | 第25-33页 |
1.3.1 观测中微子动机 | 第25页 |
1.3.2 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 | 第25-27页 |
1.3.3 ANTARES中微子望远镜 | 第27-29页 |
1.3.4 中微子探测结果 | 第29-33页 |
1.4 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| 第33-35页 |
1.4.1 爱因斯坦等效原理的含义和检验 | 第33-34页 |
1.4.2 洛伦兹协变性的含义和检验 | 第34-35页 |
第二章 伽马射线暴产生的宇宙线在寄主星系中传播产生的中微子 | 第35-45页 |
2.1 背景简介 | 第35-36页 |
2.2 N_H和∑_g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2.3 来自伽马暴寄主星系的中微子流量 | 第37-39页 |
2.3.1 π介子的产生效率 | 第37-38页 |
2.3.2 伽马暴宇宙线流量的定标 | 第38页 |
2.3.3 中微子流量 | 第38-39页 |
2.4 结论和讨论 | 第39-40页 |
2.5 图表 | 第40-45页 |
第三章 以来自耀变体耀发的PeV中微子检验爱因斯坦等效原理和洛伦兹破缺 | 第45-49页 |
3.1 背景介绍 | 第45-46页 |
3.2 对EP的限制 | 第46-47页 |
3.3 对于LIV的限制 | 第47-48页 |
3.4 总结与讨论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