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90例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引言 | 第12-14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4-28页 |
|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西医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| 一、急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| 第14页 |
| 二、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认识及诊断 | 第14-15页 |
| 三、急性心力衰竭的一般处理 | 第15-16页 |
| 四、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| 第16-17页 |
| 五、急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| 第17-18页 |
| 六、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8页 |
|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文献回顾及研究进展 | 第18-28页 |
| 一、历代关于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认识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典籍中对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认识 | 第19-21页 |
| 三、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 | 第21-22页 |
| 四、急性心力衰竭的证候要素 | 第22-23页 |
| 五、历代关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论述 | 第23-25页 |
| 六、急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| 第二章 研究方法 | 第28-32页 |
| 第一节 课题设计 | 第28-30页 |
| 一、研究方案设计模式 | 第28页 |
| 二、病例资料来源 | 第28页 |
| 三、目标疾病 | 第28页 |
| 四、病例纳入标准 | 第28-29页 |
| 五、病例排除标准 | 第29-30页 |
| 第二节 课题实施 | 第30-32页 |
| 一、病历搜索及筛选 | 第30页 |
| 二、制定信息采集表 | 第30页 |
| 三、采集数据 | 第30-31页 |
| 四、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章 研究结果 | 第32-52页 |
|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统计 | 第32-35页 |
| 一、性别、年龄、籍贯 | 第32-33页 |
| 二、费用报销类别 | 第33页 |
| 三、来院方式 | 第33页 |
| 四、入院季节 | 第33-34页 |
| 五、住院时长 | 第34-35页 |
| 六、烟酒史 | 第35页 |
| 第二节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 | 第35-39页 |
| 一、实验室检查 | 第35-37页 |
| 二、辅助检查 | 第37-39页 |
| 第三节 基础疾病、诱因及诊断 | 第39-41页 |
| 一、基础疾病及诱因 | 第39-40页 |
| 二、诊断 | 第40-41页 |
| 第四节 治疗处理 | 第41-49页 |
| 一、西医治疗 | 第41-48页 |
| 二、中医治疗 | 第48-49页 |
| 第五节 预后情况、危险因素及再住院率统计 | 第49-52页 |
| 一、预后情况统计 | 第49-50页 |
| 二、各类AHF住院患者死亡率统计 | 第50页 |
| 三、死亡病例特点统计 | 第50-51页 |
| 四、转院或非病重原因自动离院病例特点统计 | 第51页 |
| 五、再住院率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章 分析讨论 | 第52-61页 |
| 第一节 病例基本特点分析讨论 | 第52-53页 |
| 一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性别、年龄分析 | 第52页 |
| 二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地域分布情况 | 第52页 |
| 三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费用类别 | 第52页 |
| 四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季节分布 | 第52-53页 |
| 第二节 基础疾病及辅助检查 | 第53-57页 |
| 一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| 第53-55页 |
| 二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其他辅助检查 | 第55-57页 |
| 第三节 基础疾病、诱因与治疗分析讨论 | 第57-60页 |
| 一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础疾病及诱因 | 第57页 |
| 二、西医治疗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三、中医诊疗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第四节 预后情况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一、死亡率分析 | 第60页 |
| 二、转院或非病重原因自动离院病例特点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结语 | 第61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72页 |
| 附录1: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病历信息采集表 | 第68-71页 |
| 附录2:英文缩略语 | 第71-72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统计学审核证明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