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四逆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消渴肾病(糖尿病肾病)的疗效观察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9-15页 |
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| 第9-12页 |
一、流行病学 | 第9页 |
二、发病机制 | 第9-10页 |
三、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及分期 | 第10页 |
四、西医治疗现状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“消渴肾病”的认识 | 第12-15页 |
一、中医病名的认识 | 第12-13页 |
二、“消渴肾病”的病因病机 | 第13页 |
三、“消渴肾病”的中医治疗现状 | 第13-14页 |
四、小结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本研究的立论治法依据 | 第15-17页 |
第一节 脾肾阳虚型证型的确立 | 第15页 |
第二节 脾肾阳虚型消渴肾病选方依据 | 第15-16页 |
一、茯苓四逆汤的组方及分析 | 第15-16页 |
二、茯苓四逆汤的临证加减 | 第16页 |
三、附子的毒性与安全性 | 第16页 |
第三节 西医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| 第16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临床研究 | 第17-25页 |
第一节 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一、研究病例来源 | 第17页 |
二、诊断标准 | 第17页 |
三、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7-18页 |
四、病例剔除及排除标准 | 第18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一、研究设计 | 第18页 |
二、治疗方案 | 第18-19页 |
三、评价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9页 |
四、病例脱落及处理 | 第19页 |
五、保证依从性措施 | 第19-20页 |
六、统计学方法 | 第20页 |
第三节 研究结果 | 第20-23页 |
一、治疗前两组病例临床资料对比 | 第20-21页 |
二、临床疗效观察 | 第21-23页 |
三、安全性观察 | 第23页 |
四、小结 | 第23页 |
第四节 讨论 | 第23-25页 |
结语 | 第25-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-29页 |
附录 | 第29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附件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