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铁的基本性质 | 第11-12页 |
1.2 环境中的铁离子 | 第12-13页 |
1.3 环境中的铁(氢)氧化物 | 第13-14页 |
1.4 环境中的铁循环 | 第14-15页 |
1.5 游离态Fe(Ⅱ)与结构态Fe(Ⅲ)的相互作用过程 | 第15-16页 |
1.6 Fe(Ⅱ)aq催化铁(氢)化物晶相重组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7 Fe(Ⅱ)催化氧化铁晶相重组过程的重金属环境行为效应 | 第17-18页 |
1.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、意义及内容 | 第18-21页 |
1.8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8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7页 |
2.1 实验药剂 | 第21页 |
2.2 不同比例Cr取代针铁矿的合成 | 第21-22页 |
2.3 实验设计 | 第22-23页 |
2.4 铁形态分析方法 | 第23页 |
2.5 铁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6 不同形态Cr浓度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7 固态样品结构形态的X-射线衍射图谱(XRD)研究 | 第25页 |
2.8 固态样品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(SEM)研究 | 第25页 |
2.9 Fe原子交换及结构重组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10 反应过程中Cr赋存形态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(EXAFS)研究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不同Cr取代比例对Fe(Ⅱ)催化Cr-针铁矿晶相重组的影响 | 第27-42页 |
3.1 引言 | 第27页 |
3.2 不同比例Cr取代针铁矿的矿物结构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3 不同比例Cr-goethite中取代Cr含量的化学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4 合成Cr-goethite的EXAFS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5 体系中稳定铁同位素组成研究 | 第32-34页 |
3.5.1 Fe原子交换率变化过程 | 第32-33页 |
3.5.2 固体中稳定铁同位素组成变化 | 第33-34页 |
3.6 Fe原子交换率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7 反应过程中针铁矿结构变化研究 | 第35-38页 |
3.7.1 反应前后的针铁矿结构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7.2 ~(57)Fe-Cr-goethite穆斯堡尔谱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8 亚铁催化不同比例Cr-goethite过程中Cr赋存变化 | 第38-40页 |
3.9 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不同pH值作用对亚铁催化Cr取代针铁矿反应的影响 | 第42-48页 |
4.1 前言 | 第42页 |
4.2 不同pH下游离态中稳定铁同位素组成变化 | 第42-43页 |
4.3 不同pH下铁原子交换率变化 | 第43-45页 |
4.4 反应后固相结构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5 不同pH值作用下体系中Cr赋存状态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4.6 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不同初始亚铁浓度对亚铁催化Cr取代针铁矿反应的影响 | 第48-54页 |
5.1 前言 | 第48页 |
5.2 不同初始亚铁浓度下游离态稳定铁同位素的组成变化 | 第48-50页 |
5.3 铁原子交换率变化 | 第50-51页 |
5.4 反应后固相结构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5 不同初始亚铁浓度下体系中Cr赋存状态的变化 | 第52-53页 |
5.6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、创新之处及展望 | 第54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6.2 创新之处 | 第55页 |
6.3 展望与不足之处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5页 |
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