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1.2.1 剩余油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| 第9-10页 |
1.2.2 微观孔隙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3 微观驱油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TH9区油藏地质基本特征 | 第17-24页 |
2.1 TH油田9区储层地质特征 | 第17-22页 |
2.1.1 油藏构造及断裂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1.2 地层沉积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1.3 地层及韵律层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1.4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| 第20-22页 |
2.2 剩余油认识 | 第22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真实岩心微观可视化水驱油实验 | 第24-40页 |
3.1 岩心薄片数据及流体制备 | 第24-26页 |
3.1.1 微观模型的制作 | 第24-25页 |
3.1.2 微观渗流驱替实验主要设备和软件 | 第25-26页 |
3.2 微观水驱渗流实验 | 第26-30页 |
3.2.1 微观水驱渗流实验流程 | 第26-27页 |
3.2.2 图像识别分析技术 | 第27-30页 |
3.3 实验结果分析及认识 | 第30-39页 |
3.3.1 粒间孔、溶蚀孔型岩心 | 第30-32页 |
3.3.2 微孔隙型岩心 | 第32-34页 |
3.3.3 微孔隙+微裂缝型岩心 | 第34-36页 |
3.3.4 粒间孔、成岩微缝型岩心 | 第36-3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长岩心油水流动规律可视化模拟实验 | 第40-74页 |
4.1 长岩心X-CT扫描实验及设备装置 | 第40-41页 |
4.2 X-CT扫描实验 | 第41-61页 |
4.2.1 低渗组岩心实验测试结果 | 第41-49页 |
4.2.2 高渗组岩心实验测试结果 | 第49-55页 |
4.2.3 组合长岩心试验测试结果 | 第55-61页 |
4.3 高低渗双管并联实验 | 第61-67页 |
4.3.1 实验设备及流程 | 第61-62页 |
4.3.2 长岩心的准备和排序 | 第62-63页 |
4.3.3 长岩心驱替实验设计 | 第63-64页 |
4.3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4-67页 |
4.4 组合长岩心与高渗、低渗的对比分析 | 第67-72页 |
4.4.1 0.1PV驱替倍数下高中低渗岩心对渗流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4.4.2 0.2 PV驱替倍数下高中低渗岩心对渗流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4.3 焖井后(1.5PV)高中低渗岩心对渗流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4.4 多倍水驱后(5.5PV)高中低渗岩心对渗流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| 第74-87页 |
5.1 剩余油研究的“尺度规模” | 第74-75页 |
5.2 剩余油分布类型 | 第75-81页 |
5.2.1 束缚态剩余油 | 第75-77页 |
5.2.2 半束缚态剩余油 | 第77-79页 |
5.2.3 游离态剩余油 | 第79-81页 |
5.3 不同尺度下的微观剩余油研究 | 第81-86页 |
5.3.1 低渗岩心中剩余油的分布 | 第81-83页 |
5.3.2 中渗岩心剩余油的分布 | 第83-84页 |
5.3.3 高渗岩心剩余油的分布 | 第84-8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6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87-89页 |
6.1 结论 | 第87-88页 |
6.2 建议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