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--胶体与半胶体物质论文--胶体种类论文

硼氮共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
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-4页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31页
    1.1 盐水淡化的研究背景与历史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电吸附的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电吸附理论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电吸附的原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电吸附理论模型第18-20页
    1.4 电极材料第20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活性炭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有序介孔炭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炭气凝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碳纳米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石墨烯第24-27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8-31页
第二章 实验药品、仪器及表征方法第31-37页
    2.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1-33页
    2.2 材料的通用表征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3 材料的电化学表征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2.4 材料的电吸附脱盐测试第35-37页
第三章 硼氮共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电吸附性能第37-6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7-38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硼氮共掺杂石墨烯气凝胶(GBMC-x)的制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单掺杂(GBC-x,GNC-x)与未掺杂石墨烯气凝胶(GC)的制备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电极的制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材料的通用表征测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电吸附装置的搭建及测试第40-4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41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有机凝胶(GO-BMRF-x)的合成机理及热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GBMC-x的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GBMC-x的有机元素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GBMC-x的电化学性能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GBMC-1.2的电吸附性能第53-5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9-61页
第四章 高硼含量硼氮共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第61-7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1-62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高硼含量硼氮共掺杂石墨烯气凝胶(A-GBNC-x)的制备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电极的制备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材料的通用表征测试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电吸附装置的搭建及测试第63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6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有机凝胶(GO-BNRF-x)的表面形貌及合成机理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A-GBNC-x的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A-GBNC-x的有机元素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A-GBNC-x的电化学性能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A-GBNC-1.2的电吸附性能第72-7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五章 硼氮共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表面改性及电吸附性能第75-8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5-76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硼氮共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表面改性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电极的制备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材料的通用表征测试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电极不对称的CDI装置的搭建及测试第77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77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表面改性后材料的形貌、微观结构及元素分析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表面改性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电极不对称的CDI装置的电吸附性能第82-8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5-87页
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87-91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7-89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9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101页
致谢第101-103页
学术成果及已接收文章第103-105页
作者和导师介绍第105-106页
附件第106-107页

论文共1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CO2气体对醇胺溶液浸润疏水性PVDF中空纤维膜影响的研究
下一篇:新型生物基苯并噁嗪分子设计、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