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物基础科学论文--药物化学论文

新型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作为肿瘤诊疗剂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8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光学金属配合物作为诊疗剂的研究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铱(Ⅲ)配合物作为诊疗剂的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金配合物作为诊疗剂的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作为诊疗剂的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1.3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细胞吸收及其潜在的作用靶点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细胞吸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细胞核定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线粒体定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3 溶酶体定位第20-21页
    1.4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抗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研究进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的作用机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的应用第22-23页
    1.5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抗肿瘤作用的分子作用机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c-myc原癌基因作用靶点第23-25页
    1.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5页
    1.7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25-26页
    1.8 本论文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编号第26-28页
第二章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作为点亮c-myc G4 DNA的磷光分子探针第28-44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28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原料部分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仪器设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合成第30-33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缓冲溶液的制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T-DNA和c-myc G4 DNA的配制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电子吸收光谱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紫外灯光照和荧光光谱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(FRET)熔点实验和竞争性实验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分析型超速离心(AUC)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分子对接第35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有效结合c-myc G4 DNA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选择性结合并稳定c-myc G4 DNA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结合并诱导c-myc G4 DNA聚集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能够诱导c-myc G4 DNA自组装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c-myc G4 DNA结合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能够点亮c-myc G4 DNA第40-42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42-44页
第三章 含炔基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作为抑制乳腺癌转移的诊疗剂第44-68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44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原料部分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仪器设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以DPPZ衍生物为主配体的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合成第46-49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缓冲溶液的制备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CT-DNA和c-myc G4 DNA的配制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电子吸收光谱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FRET熔点实验和竞争性实验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分子对接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细胞培养技术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MTT法评价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细胞毒性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脂水分配系数检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划痕实验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0 管腔实验检测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抑制管腔的形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1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2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抑制侵袭性伪足的形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3 细胞吸收与定位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4 DNA损伤引导的凋亡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5 蛋白质印迹实验第54-55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5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用DPPZ衍生物作为主配体修饰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合成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3-7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对MDA-MB-231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对侵袭性伪足形成的抑制作用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促使DNA损伤而引发细胞凋亡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的细胞吸收与定位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8 多吡啶钌(Ⅱ)配合物潜在抗肿瘤作用靶点第64-66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66-68页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8-70页
    4.1 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4.2 展望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7页
附录1 配合物的ESI-MS图谱第77-81页
附录2 配合物的~1H NMR图谱第81-85页
附录3 配合物的~(13)C NMR图谱第85-89页
附录4 配合物的~1H-~1H COSY图谱第89-90页
致谢第90-9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RDW、eGFR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中的评估价值
下一篇:紫外照射法灭活DBJ中病毒的工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