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有机化学论文

O-甲基转移酶的克隆、筛选及理性设计
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-4页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缩写简表第16-1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29页
    1.1 O-甲基化反应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O-甲基化反应简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酶促O-甲基化反应第18-19页
    1.2 O-甲基转移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O-甲基转移酶简介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O-甲基转移酶催化机理与分类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拟南芥咖啡酸O-甲基转移酶第21-22页
    1.3 褪黑素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褪黑素简介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褪黑素的合成第22-25页
    1.4 酶分子改造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定向进化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半理性设计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理性设计第26页
    1.5 分子模拟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量子力学模拟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分子力学模拟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分子对接第27页
    1.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27-29页
第二章 O-甲基转移酶库的建立第29-45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9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实验材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主要仪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方法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O-甲基转移酶的克隆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O-甲基转移酶的表达及纯化第34-36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O-甲基转移酶的克隆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O-甲基转移酶的基因挖掘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目的基因扩增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3 重组质粒的验证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O-甲基转移酶表达情况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O-甲基转移酶的纯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1 蛋白纯度表征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2 蛋白浓度的标准曲线第43-44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4-45页
第三章 O-甲基转移酶的多底物筛选第45-5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5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实验材料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主要仪器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方法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O-甲基转移酶催化反应条件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多底物催化反应的检测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底物谱筛选结果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建立检测方法及鉴定产物第51-53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53-55页
第四章 O-甲基转移酶AtCOMT的理性设计第55-7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5-56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实验材料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主要仪器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验方法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O-甲基转移酶AtCOMT同源建模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O-甲基转移酶AtCOMT与底物分子对接分析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3 构建突变体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4 突变体蛋白表达和纯化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5 突变体分析第60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60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同源建模分析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分子构象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突变体设计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1 引入长链氨基酸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2 减小底物结合口袋入口位阻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3 引入其他作用力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突变体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69-71页
第五章 AtCOMT突变体的催化性质表征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第71-8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1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实验材料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主要仪器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试验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分析及计算方法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3 表观动力学常数测定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4 分子模拟第72-73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AtCOMT及其突变体的动力学常数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AtCOMT及C296F-Q310L-V314T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1 AtCOMT及C296F-Q310L-V314T的蛋白-底物复合物构象分析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2 AtCOMT及C296F-Q310L-V314T的模拟体系平衡情况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3 AtCOMT及C296F-Q310L-V314T的结合自由能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79-81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1-8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1-82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2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91页
致谢第91-93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-95页
导师及作者简介第95-97页
附件第97-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氟硼荧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性能评价
下一篇:硒化银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生物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