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行波定位方法的研究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8-19页 |
1 绪论 | 第19-2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2 小电流接地系统性能分析 | 第20-21页 |
1.3 单相接地故障机理分析 | 第21-22页 |
1.4 输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综述 | 第22-26页 |
1.4.1 故障选线综述 | 第22-24页 |
1.4.2 故障定位综述 | 第24-26页 |
1.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| 第27-40页 |
2.1 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| 第27-28页 |
2.2 小电流接地系统 | 第28-30页 |
2.2.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| 第28-29页 |
2.2.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| 第29页 |
2.2.3 小电流接地系统总结 | 第29-30页 |
2.3 单相接地故障在小电流系统里的稳态分析 | 第30-34页 |
2.3.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稳态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3.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稳态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4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暂态分析 | 第34-39页 |
2.4.1 等值电路 | 第34-35页 |
2.4.2 暂态电容电流 | 第35-36页 |
2.4.3 暂态电感电流 | 第36-37页 |
2.4.4 暂态接地电流 | 第37-38页 |
2.4.5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分析总结 | 第38-39页 |
2.5 本章总结 | 第39-40页 |
3 基于小波分析和小波包理论的选线研究 | 第40-56页 |
3.1 引言 | 第40页 |
3.2 小波变换理论 | 第40-42页 |
3.3 多分辨率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4 小波包理论 | 第44-47页 |
3.5 小波包函数选择 | 第47-50页 |
3.6 小波包变换在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| 第50-52页 |
3.7 仿真分析 | 第52-54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4 单双端行波定位的方法及分析 | 第56-70页 |
4.1 引言 | 第56页 |
4.2 配网线路行波分量传播特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2.1 暂态行波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3 行波波动方程 | 第57-60页 |
4.3.1 单相电路波动方程 | 第57页 |
4.3.2 三相线路波动方程 | 第57-60页 |
4.4 行波的折射和反射 | 第60-61页 |
4.5 行波测距原理 | 第61-62页 |
4.6 单端行波测距方法 | 第62-64页 |
4.6.1 原理 | 第62-63页 |
4.6.2 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| 第63页 |
4.6.3 单端行波测距法的优缺点 | 第63-64页 |
4.7 双端行波测距方法 | 第64-66页 |
4.7.1 原理 | 第64页 |
4.7.2 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| 第64-66页 |
4.7.3 双端行波测距的优缺点 | 第66页 |
4.8 基于小波分析的行波测距方法 | 第66-68页 |
4.8.1 小波变换信号的奇异性 | 第66-67页 |
4.8.2 小波分析测距方法 | 第67页 |
4.8.3 小波函数和尺度的选择 | 第67-68页 |
4.8.4 噪声的处理 | 第68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5 行波测距仿真分析 | 第70-79页 |
5.1 行波测距新方法 | 第70-75页 |
5.1.1 故障点的四种类型 | 第70-72页 |
5.1.2 故障区间的确定 | 第72页 |
5.1.3 故障测距的方法 | 第72-75页 |
5.2 行波波头信号的识别 | 第75页 |
5.3 仿真分析 | 第75-78页 |
5.3.1 仿真参数设置 | 第75页 |
5.3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5-7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79页 |
6.2 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