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动态北斗导航自适应抗干扰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BDS的发展现状 | 第8-9页 |
1.1.2 高动态抗干扰的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高动态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抗干扰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| 第13-15页 |
2 高动态抗干扰技术基础理论 | 第15-30页 |
2.1 引言 | 第15页 |
2.2 高动态运动模型 | 第15-16页 |
2.3 阵列接收信号模型 | 第16-18页 |
2.3.1 线阵接收信号模型 | 第17页 |
2.3.2 面阵接收信号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4 功率倒置自适应抗干扰算法 | 第18-22页 |
2.4.1 PI算法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4.2 高动态环境下PI算法性能 | 第20-22页 |
2.5 常用零陷加宽算法 | 第22-29页 |
2.5.1 Mailloux算法 | 第22-24页 |
2.5.2 Zatman算法 | 第24-26页 |
2.5.3 U-NW算法 | 第26-29页 |
2.5.4 三种算法性能比较 | 第2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3 高动态零陷加宽抗干扰技术 | 第30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30页 |
3.2 基于线阵的Laplace零陷加宽算法 | 第30-42页 |
3.2.1 高动态下线阵接收信号模型 | 第30-31页 |
3.2.2 算法原理 | 第31-35页 |
3.2.3 算法性能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2.4 干扰扰动参数对算法性能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3 基于面阵的Laplace零陷加宽算法 | 第42-52页 |
3.3.1 高动态下面阵接收信号模型 | 第42-43页 |
3.3.2 算法原理 | 第43-47页 |
3.3.3 算法性能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3.4 干扰扰动参数对算法性能影响 | 第50-52页 |
3.4 高动态下L-NW算法适用性分析 | 第52-55页 |
3.4.1 计算复杂度 | 第53-54页 |
3.4.2 算法稳健性 | 第54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4 高动态零陷加宽加深抗干扰技术 | 第57-69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Laplace零陷加宽加深算法原理 | 第57-58页 |
4.2.1 零陷加深算法原理 | 第57-58页 |
4.2.2 L-NWD算法步骤 | 第58页 |
4.3 算法性能分析 | 第58-65页 |
4.3.1 单干扰性能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.2 多干扰性能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.3 干扰扰动参数和加深系数对算法性能影响 | 第61-65页 |
4.4 高动态下L-NWD算法适用性分析 | 第65-68页 |
4.4.1 计算复杂度 | 第65-67页 |
4.4.2 算法稳健性 | 第67-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5 高动态小快拍快速抗干扰技术 | 第69-80页 |
5.1 引言 | 第69-70页 |
5.2 小快拍IDL快速算法原理 | 第70-74页 |
5.2.1 算法原理 | 第70-71页 |
5.2.2 迭代实现 | 第71-74页 |
5.3 IDL算法性能分析 | 第74-77页 |
5.3.1 计算复杂度 | 第74-75页 |
5.3.2 快拍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5.3.3 加载量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.4 高动态下IDL算法的适用性分析 | 第77页 |
5.5 IDL算法与L-NW算法联合抗干扰 | 第77-79页 |
5.5.1 联合算法原理 | 第77-78页 |
5.5.2 联合算法性能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80页 |
6.2 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附录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