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教唆犯概说 | 第11-18页 |
一、教唆犯理论的历史流变 | 第11-14页 |
(一)我国教唆犯理论之流变 | 第11-13页 |
(二)大陆法系教唆犯理论之流变 | 第13-14页 |
二、教唆犯的概念与特征 | 第14-15页 |
(一)教唆犯概念的界定及评述 | 第14-15页 |
(二)教唆犯的特征 | 第15页 |
三、教唆犯与正犯的辨析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教唆犯性质的理论聚讼 | 第18-26页 |
一、教唆犯二重性说 | 第18-20页 |
(一)教唆犯二重性说的涵义与主要立场 | 第18-19页 |
(二)教唆犯二重性说的理论根据 | 第19-20页 |
二、教唆犯独立性说 | 第20-22页 |
(一)教唆犯独立性说的涵义与主要立场 | 第20-21页 |
(二)教唆犯独立性说的理论根据 | 第21-22页 |
三、教唆犯从属性说 | 第22-23页 |
(一)教唆犯从属性说的涵义与主要立场 | 第22-23页 |
(二)教唆犯从属性说的理论根据 | 第23页 |
四、教唆犯性质的其他学说 | 第23-26页 |
(一)教唆犯否定性说 | 第23-24页 |
(二)教唆犯不作为说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教唆犯性质的理论剖析 | 第26-33页 |
一、教唆犯二重性说的评析与批判 | 第26-28页 |
(一)二重性说论证方法存在缺陷 | 第26-27页 |
(二)二重性说对司法实务指导不明 | 第27页 |
(三)二重性说脱离社会发展现状及违背立法目的 | 第27-28页 |
二、教唆犯独立性说的评析与批判 | 第28-30页 |
(一)独立性说理论根据源于主观主义刑法立场 | 第28-29页 |
(二)独立性说错误理解实行行为并将着手认定提前 | 第29页 |
(三)独立性说混淆了教唆犯的成立条件与处罚根据 | 第29-30页 |
(四)独立性说处理实务案件的尴尬境遇 | 第30页 |
三、教唆犯从属性说的分析 | 第30-33页 |
第四章 教唆犯从属性之新解与提倡 | 第33-41页 |
一、立论依据:客观主义刑法观中行为的法律属性 | 第33-34页 |
(一)刑法中实行行为之坚持 | 第33-34页 |
(二)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之犯罪性差异 | 第34页 |
二、理论剖析:实行行为从属性与要素从属性 | 第34-36页 |
(一)从属实行行为的合理性 | 第34-35页 |
(二)限制从属性说之坚持 | 第35-36页 |
三、立法体现: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体现了教唆犯从属性 | 第36-38页 |
(一)刑法第29条第2款的实质解释 | 第36-38页 |
(二)刑法分则规定与司法解释的佐证 | 第38页 |
四、现实选择:依法治国建设之要求与实务案例的回应 | 第38-41页 |
(一)依法治国建设之要求 | 第38-39页 |
(二)我国实务案例体现了教唆犯从属性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教唆犯从属性理论的具体应用 | 第41-47页 |
一、教唆犯的成立条件 | 第41-42页 |
(一)教唆的行为 | 第41-42页 |
(二)教唆的故意 | 第42页 |
(三)教唆从属的正犯 | 第42页 |
二、未遂教唆的处罚 | 第42-44页 |
(一)探讨未遂教唆处罚的意义 | 第42-43页 |
(二)未遂教唆处罚的原则与依据 | 第43-44页 |
三、教唆犯与正犯的认识错误 | 第44-45页 |
(一)教唆犯认识错误的范围 | 第44页 |
(二)抽象事实认识错误中教唆犯的处罚原则 | 第44-45页 |
四、教唆犯与身份 | 第45-47页 |
(一)无身份行为人教唆有身份行为人 | 第45-46页 |
(二)有身份行为人教唆无身份行为人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