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5-3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9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9页 |
| 1.2.1 风电接入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9-25页 |
| 1.2.2 可调节负荷研究现状 | 第25-28页 |
| 1.2.3 源荷协调优化调度模型研究现状 | 第28-29页 |
| 1.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9-31页 |
| 第2章 源荷运行特性研究 | 第31-44页 |
| 2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| 2.2 风电输出功率特性 | 第32-38页 |
| 2.2.1 风电基地基本信息 | 第32-33页 |
| 2.2.2 风电输出功率特性 | 第33-36页 |
| 2.2.3 风电输出功率对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| 2.3 常规电源运行特性 | 第38-39页 |
| 2.3.1 火电机组运行特性 | 第38-39页 |
| 2.3.2 水电机组运行特性 | 第39页 |
| 2.4 高载能负荷运行特性 | 第39-43页 |
| 2.5 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3章 源荷协调调度模式研究 | 第44-55页 |
| 3.1 引言 | 第44页 |
| 3.2 风电集群等值模型 | 第44-46页 |
| 3.3 常规电源数学模型 | 第46-48页 |
| 3.3.1 火电机组数学模型 | 第46-47页 |
| 3.3.2 水电机组数学模型 | 第47-48页 |
| 3.4 高载能负荷数学模型 | 第48-52页 |
| 3.4.1 可转移负荷 | 第48-49页 |
| 3.4.2 可中断负荷 | 第49-51页 |
| 3.4.3 可连续调节负荷 | 第51-52页 |
| 3.5 源荷协调调度模式 | 第52-54页 |
| 3.6 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4章 高载能负荷参与协调调度的二层响应优化模型研究 | 第55-68页 |
| 4.1 引言 | 第55页 |
| 4.2 高载能负荷参与协调调度的二层响应优化模型 | 第55-58页 |
| 4.2.1 二层优化模型 | 第55-56页 |
| 4.2.2 上层优化模型 | 第56-57页 |
| 4.2.3 下层优化模型 | 第57-58页 |
| 4.3 模型求解 | 第58-62页 |
| 4.3.1 求解上层模型 | 第58-59页 |
| 4.3.2 求解下层模型 | 第59-61页 |
| 4.3.3 算法流程 | 第61-62页 |
| 4.4 算例分析 | 第62-66页 |
| 4.5 小结 | 第66-68页 |
| 第5章 风电集群接入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| 第68-86页 |
| 5.1 引言 | 第68-69页 |
| 5.2 风电集群接入的源荷协调多目标优化模型 | 第69-73页 |
| 5.2.1 多目标优化模型 | 第69-71页 |
| 5.2.2 优化目标 | 第71-72页 |
| 5.2.3 约束条件 | 第72-73页 |
| 5.3 模型求解 | 第73-78页 |
| 5.3.1 多目标差分算法 | 第74-76页 |
| 5.3.2 约束条件的处理 | 第76-77页 |
| 5.3.3 离散变量的处理 | 第77-78页 |
| 5.3.4 最优折衷解的选取 | 第78页 |
| 5.4 算例分析 | 第78-85页 |
| 5.5 小结 | 第85-86页 |
| 第6章 风电集群接入的源荷协调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研究 | 第86-99页 |
| 6.1 引言 | 第86页 |
| 6.2 风电集群接入的源荷协调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 | 第86-91页 |
| 6.2.1 总体框架 | 第86-89页 |
| 6.2.2 滚动修正层模型 | 第89-91页 |
| 6.2.3 实时调度层模型 | 第91页 |
| 6.3 源荷协调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策略流程 | 第91-92页 |
| 6.4 算例分析 | 第92-98页 |
| 6.5 小结 | 第98-99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9-101页 |
| 7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99-100页 |
| 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100-10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1-112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12-114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14-115页 |
| 致谢 | 第115-11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