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外交、国际关系论文--中国外交论文--对外关系论文--与各国政府的关系论文

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--以教育交流为例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前言第10-19页
    一、选题意义第10页
    二、学术史回顾第10-17页
    三、论文的重难点、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第17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和史料来源第17-18页
    五、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8-19页
第一章 中美文化交流的缘起与发展第19-33页
    一、近代美国传教士与中美教育交流的缘起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卫三畏与中美教育交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教会教育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美国在华兴办教会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第23-24页
    二、近代中美教育交流中的赴美留学生教育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《蒲安臣条约》与幼童赴美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幼童赴美留学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庚款留美计划的施行第27-28页
    三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技术与文化领域领导者的交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二战期间中国滞美留学生的资助项目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中国学生赴美国深造项目第30-33页
第二章 杜鲁门政府对华文化外交的目标与策略第33-46页
    一、文化外交的概念第33-34页
    二、杜鲁门政府对华文化外交的时代背景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中国国内政局的变化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与苏联争夺全球的文化影响力第38-40页
    三、杜鲁门对华文化外交的目标及其策略第40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对华文化外交的目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实施对华文化外交的策略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一整套完备的组织和运转体系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结合文化项目的运作,发挥私人基金会的作用第43-46页
第三章 中美教育文化交流(1945-1952)第46-57页
    一、中美教育文化交流:1945-1948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继续吸纳赴美留学生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教会学校与教育交流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增设美新处在华的机构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翻译、出版美国出版物第47-48页
    二、中美教育文化交流:1949-1952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新变化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美国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文化封锁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发挥香港的“文化冷战基地”作用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自由亚洲电台(亚洲基金会)在香港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美新处在香港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与台湾地区的教育文化交流第53-57页
第四章 富布赖特项目在中国(1947-1952)第57-63页
    一、富布赖特项目的构成与运行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富布赖特项目的组织机构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官方组织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.非官方组织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富布赖特项目的内容与发展情况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学者项目(Scholar Program)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学生项目(Student Program)第59-60页
    二、富布赖特项目与中国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中美富布赖特协议的签订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富布赖特项目最早在中国实施的原因第61-63页
结语第63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推进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及应对
下一篇:欧盟气候外交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(2005-201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