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软件论文--程序设计、软件工程论文--程序设计论文

支持Convoy查询的Why-not问题解释算法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1.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面临的挑战第12-13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贡献第13-1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14-16页
第2章 背景知识与相关工作第16-28页
    2.1 移动对象数据挖掘的相关工作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移动对象数据挖掘相关的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移动对象索引技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移动对象模式发现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2.2 Convoy查询相关技术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Convoy查询定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CMC算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CuTS算法第22-25页
    2.3 Why-not问题相关研究第25-26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6-28页
第3章 问题定义与分析第28-32页
    3.1 Convoy查询中的Why-not问题定义第28页
    3.2 DBSCAN聚类算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DBSCAN算法相关定义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DBSCAN算法执行过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DBSCAN算法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4章 影响DBSCAN聚类结果的因素第32-42页
    4.1 初始聚类顺序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DBSCN聚类算法中聚类顺序对聚类结果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确定初始聚类顺序对聚类对象P_m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4.2 聚类参数——密度阈值MinPts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密度阈值MinPts对聚类结果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修改阈值参数MinPts使得聚类对象P_m属于某聚类C第36-38页
    4.3 聚类参数—距离阈值Eps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距离阈值Eps对DBSCAN聚类结果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修改距离参数Eps使得聚类对象P_m属于某聚类C第39-40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0-42页
第5章 解释Convoy查询中的Why-not问题第42-56页
    5.1 框架概述第42-43页
    5.2 修改连续时间k算法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连续时间k对why-not问题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修改连续时间k算法第44-46页
    5.3 修改密度阈值MinPts算法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密度阈值MinPts对convoy查询结果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确定造成缺失convoy时刻点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修改密度阈值MinPts'算法第49-52页
    5.4 修改距离阈值Eps算法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距离阈值Eps对convoy查询结果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修改距离阈值Eps算法第53-55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6章 实验与分析第56-64页
    6.1 实验设置第56-57页
    6.2 修改连续时间k算法的实验与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6.3 修改密度阈值MinPts算法的实验与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6.4 修改距离Eps算法的实验与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6.5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63-64页
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4-66页
    7.1 本文总结第64-65页
    7.2 工作展望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0页
致谢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Storm的连续范围查询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
下一篇:地勘院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