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前言 | 第12-22页 |
1.1 流感病毒及感染 | 第12-14页 |
1.1.1 流感病毒的危害及其基本结构 | 第12-13页 |
1.1.2 流感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2 机体抗流感感染 | 第14-18页 |
1.2.1 固有免疫 | 第14页 |
1.2.2 适应性免疫 | 第14-15页 |
1.2.3 Th1/Th2 | 第15-16页 |
1.2.4 Th17/Treg | 第16-17页 |
1.2.5 T-bet、GATA-3、R0R-γ 和Foxp3 | 第17页 |
1.2.6 小结 | 第17-18页 |
1.3 肠道菌群与肠道局部免疫 | 第18-19页 |
1.3.1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| 第18页 |
1.3.2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| 第18-19页 |
1.3.3 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3.4 肠道菌群与流感 | 第19页 |
1.4 流感与腹泻 | 第19-20页 |
1.5 CD3抗体 | 第20-21页 |
1.6 本实验创新点 | 第21页 |
1.7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2 实验材料 | 第22-28页 |
2.1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2-23页 |
2.2 主要材料 | 第23页 |
2.2.1 流感病毒: | 第23页 |
2.2.2 实验动物: | 第23页 |
2.2.3 流感病毒疫苗抗原: | 第23页 |
2.3 其它试剂与材料 | 第23-25页 |
2.4 主要试剂配制 | 第25-27页 |
2.4.1 革兰染色液的配制 | 第25-26页 |
2.4.2 PBS缓冲液的配制 | 第26页 |
2.4.34%和 0.4%的甲醛溶液的配制 | 第26-27页 |
2.4.4 TAE缓冲液的配制 | 第27页 |
2.4.51%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| 第27页 |
2.5 实验用品的清洁和消毒 | 第27-28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28-36页 |
3.1 流感病毒鸡胚扩增 | 第28页 |
3.2 流感模型的建立 | 第28-29页 |
3.3 实验分组 | 第29页 |
3.4 体重、体毛及生活状态观察 | 第29页 |
3.5 肠道菌群分类、鉴别、计数 | 第29-31页 |
3.5.1 标本处理、接种、培养 | 第29-30页 |
3.5.2 菌落革兰氏染色、鉴别、计数 | 第30-31页 |
3.6 病理切片的制备和染色 | 第31-32页 |
3.6.1 组织固定与包埋 | 第31-32页 |
3.6.2 HE染色 | 第32页 |
3.7 RT-RCR检测不同种类免疫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 | 第32-34页 |
3.7.1 组织总RNA提取 | 第32-33页 |
3.7.2 c DNA的合成 | 第33-34页 |
3.7.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| 第34页 |
3.8 Elisa测定肠道中IL-17含量 | 第34-35页 |
3.8.1 实验前准备 | 第34-35页 |
3.8.2 操作步骤 | 第35页 |
3.9 统计学方法 | 第35-36页 |
4 实验结果 | 第36-43页 |
4.1 建立流感模型实验 | 第36-37页 |
4.2 各模型组小鼠的体征变化 | 第37页 |
4.3 肺部T-bet和ROR-γt的表达情况 | 第37页 |
4.4 胸腺T-bet、ROR-γ 和Foxp3的表达情况 | 第37-39页 |
4.5 脾脏T-bet、ROR-γ 和Foxp3的表达情况 | 第39-40页 |
4.6 肠道局部的变化情况 | 第40-42页 |
4.7 肠道菌群变化 | 第42-43页 |
5 讨论 | 第43-48页 |
5.1 流感病毒感染在肺部引起的炎症 | 第43-44页 |
5.2 流感感染引起各器官中炎症细胞的变化 | 第44-46页 |
5.2.1 各器官中Th1细胞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5.2.2 各器官中Th17细胞的变化 | 第45页 |
5.2.3 各器官中Treg细胞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5.2.4 小结 | 第46页 |
5.3 流感感染病毒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| 第46页 |
5.4 流感感染引起腹泻的原因 | 第46-47页 |
5.5 流感治疗 | 第47-48页 |
6 结论 | 第48-49页 |
7 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8 附录 | 第56-57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