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运作的可行性研究--从合同法第64条解释入手
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言 | 第9-14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三、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梳理 | 第14-20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成立要件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第三人的“身份”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第三人利益的取得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在大陆法系的历史脉络 | 第20-24页 |
第一节“任何人不得为他人缔约”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近代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定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定性分析 | 第24-28页 |
第一节 学术争论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定性及分析 | 第25-28页 |
第四章 有请求权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成立之判断 | 第28-37页 |
第一节 明确特约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法律规定 | 第29-34页 |
第三节 约定不明 | 第34-37页 |
第五章 完善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立法建议 | 第37-41页 |
第一节 确定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必要性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法律中存在的立法建议 | 第38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后记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