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--矿山防火论文

侏罗纪煤低温氧化自燃特性及其指标气体实验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煤自燃机理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煤自燃特性研究方法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指标气体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热分析动力学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2-14页
2 煤样低温氧化热重实验研究第14-28页
    2.1 样品采集与工业分析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样品采集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煤样工业分析第14-15页
    2.2 热重实验仪器与方法第15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热重曲线分析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特征温度点分析第17-19页
    2.4 煤样热分析动力学理论第19-22页
    2.5 热分析动力学分析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运用Ozawa法求解活化能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红庆河煤样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鑫源煤样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东荣煤样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动力学参数比较第26-27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27-28页
3 煤样低温氧化主要官能团变化规律研究第28-48页
    3.1 实验原理第28页
    3.2 实验煤样第28-29页
    3.3 实验仪器与方法第29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第2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红庆河煤样特征温度点官能团变化特征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鑫源煤样特征温度点官能团变化特征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东荣煤样特征温度点官能团变化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煤样特征温度点官能团变化特征比较第45-46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46-48页
4 煤样低温氧化生成气体实验研究第48-73页
    4.1 程序升温实验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原理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煤样制备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实验仪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实验条件第49-51页
    4.2 实验结果第51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CO生成规律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CO_2生成规律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CH_4生成规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C_2H_4生成规律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C_2H_6生成规律第60-61页
    4.3 耗氧速率及指标气体临界值分析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耗氧速率及临界温度计算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CO临界值确定第66-67页
    4.4 指标气体临界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多元线性回归理论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红庆河煤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鑫源煤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东荣煤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70-71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71-73页
5 结论及展望第73-75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73-74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4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1页
附录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多功能定量杯
下一篇:IACA-WNN模型在瓦斯涌出量中预测及瓦斯防治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