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8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相关研究述评 | 第12-16页 |
1.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2.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3. 研究文献的总体述评 | 第15-16页 |
(三)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2.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3.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二、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、特征与素质要求 | 第18-23页 |
(一)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(二)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| 第19页 |
(三) 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 | 第19-23页 |
1. 有文化 | 第20页 |
2. 懂技术 | 第20页 |
3. 会经营 | 第20-21页 |
4. 晓政策 | 第21页 |
5. 有组织 | 第21页 |
6. 守法纪 | 第21-23页 |
三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7页 |
(一)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| 第23-24页 |
(二) 终身教育理论 | 第24-27页 |
四、山东省巨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| 第27-41页 |
(一) 山东省巨野县基本情况 | 第27-30页 |
1.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产业特色 | 第27-28页 |
2. 山东省巨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政策与实践 | 第28-30页 |
3. 山东省巨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 | 第30页 |
(二) 山东省巨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7页 |
1. 调查范围、对象及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| 第31-32页 |
3. 调查对象生产经营规模 | 第32-33页 |
4. 调查对象的培训需求 | 第33-37页 |
(三) 山东省巨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| 第37-41页 |
1. 政府职责缺失,政策落实不到位 | 第37页 |
2. 农民知识水平偏低,缺乏内在驱动力 | 第37-38页 |
3. 培育供需不平衡,培育体系不完善 | 第38-39页 |
4. 社会对农民身份存在偏见,缺乏良好的外界环境 | 第39-40页 |
5. 农民教育培训价值观淡薄,缺乏职业目标的规划 | 第40-41页 |
五、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启示 | 第41-46页 |
(一)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实践 | 第41-43页 |
1. 北美模式 | 第41页 |
2. 西欧模式 | 第41-42页 |
3. 东亚模式 | 第42-43页 |
(二) 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 | 第43-46页 |
1. 完备的培育法制 | 第43-44页 |
2. 系统的培育体系 | 第44页 |
3. 多样的培育形式 | 第44页 |
4. 充沛的培育资金 | 第44-45页 |
5. 规范的培育标准 | 第45页 |
6. 小结 | 第45-46页 |
六、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分析 | 第46-54页 |
(一) 终身培育—开启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生涯 | 第46-47页 |
1.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生涯规划 | 第46页 |
2. 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“立交桥” | 第46-47页 |
(二) 整体培育—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整体素养 | 第47-49页 |
1. 提升现有农民整体素质 | 第47-48页 |
2. 培育年轻后继者 | 第48-49页 |
3.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形象 | 第49页 |
(三) 有效培育—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| 第49-50页 |
1. 丰富培训内容 | 第49-50页 |
2. 创新培育方式 | 第50页 |
(四) 生态培育—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 | 第50-52页 |
1. 转变社会认知 | 第50-51页 |
2. 加强法律保障 | 第51页 |
3. 完善政策体系 | 第51-52页 |
4. 优化信贷支撑 | 第52页 |
(五) 自我培育—激发新型职业农民自身驱动力 | 第52-54页 |
1.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自我生存能力 | 第52页 |
2.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自我追求能力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