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MIL-101负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加氢应用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8页
    1.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 1.2 MOFs的发展历程第12-16页
    1.3 MOFs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。第16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金属纳米粒子在MOFs上的制备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MOFs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的表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MOFs作为基体的评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MOFs中的MIL-101 负载纳米金属的应用第20-24页
    1.4 苯乙酮加氢研究概述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现状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催化剂的使用与反应机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进展第25页
    1.5 芳硝基化合物加氢研究概述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现状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进展第26页
    1.6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Pd/MIL-101 温和条件下高效催化苯乙酮生成 α-苯乙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Ni@Pd/MIL-101 常温常压下高效催化硝基类化合物加氢第27-28页
第二章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8-37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第28-29页
    2.2 实验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2.3 部分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操作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比表面积和微孔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(AAS)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X射线粉末衍射仪(PXRD)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红外吸收光谱仪(IR)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(XPS)第35-37页
第三章 Pd/MIL-101 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苯乙酮加氢第37-49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37页
    3.2 Pd/MIL-101 催化剂的制备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MIL-101 的制备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Pd/MIL-101 的制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d/En-MIL-101 催化剂的制备第38-39页
    3.3 催化剂性能评估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苯乙酮催化加氢反应步骤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催化剂循环利用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催化剂表征第39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(AAS)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氮气物理吸脱附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X射线粉末衍射仪(PXRD)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催化性能研究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46-4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7-49页
第四章 Ni@Pd核壳纳米粒子负载的MIL-101 高效催化芳硝基化合物加氢第49-7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9-51页
    4.2 催化剂的制备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0 载体MIL-101 的制备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Ni@Pd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Ni@Pd/MIL-101 的制备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Pd/MIL-101 和Ni/MIL-101 的制备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NiPd/MIL-101 的制备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Ni@Pd/AC的制备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Ni@Pd/En-MIL-101 的制备第53页
    4.3 催化剂性能评估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催化加氢反应步骤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Ni@Pd/MIL-101 催化剂循环利用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催化剂表征第54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54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(AAS)分析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氮气物理吸附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粉末X射线衍射(PXRD)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分析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(FI-IR)分析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催化性能研究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8 底物兼容性研究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9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0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71-7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结论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9-90页
致谢第90-91页
附件第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木聚糖基复合材料的结构组装与性能研究
下一篇:聚丙烯酸/聚倍半硅氧烷高拉伸自修复性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