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第2章 刑事和解概述 | 第11-16页 |
2.1 刑事和解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2.2 我国刑事和解的特点 | 第12-13页 |
2.2.1 刑事和解具有一定自主性 | 第12页 |
2.2.2 刑事和解具有利益的兼顾性 | 第12-13页 |
2.2.3 刑事和解的法律后果具有双重性 | 第13页 |
2.3 刑事和解与相关概念比较 | 第13-16页 |
2.3.1 刑事和解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 | 第13-14页 |
2.3.2 刑事和解与“私了” | 第14-16页 |
第3章 刑事和解的理论与社会基础 | 第16-21页 |
3.1 恢复正义理论 | 第16-17页 |
3.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| 第17-19页 |
3.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 | 第19-21页 |
第4章 国外刑事和解制度的考察 | 第21-25页 |
4.1 国外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| 第21-24页 |
4.1.1 欧洲大陆国家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| 第21-23页 |
4.1.2 英美国家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| 第23-24页 |
4.2 国外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4-25页 |
第5章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和不足 | 第25-31页 |
5.1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解读 | 第25-27页 |
5.1.1 对现行法律的解读 | 第25-26页 |
5.1.2 新司法解释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 | 第26-27页 |
5.2 我国刑事和解的司法适用 | 第27-31页 |
5.2.1 刑事和解案件的操作程序 | 第27页 |
5.2.2 刑事和解的处理方式 | 第27-29页 |
5.2.3 赔偿标准尚待细化 | 第29页 |
5.2.4 配套机制尚待健全 | 第29-31页 |
第6章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| 第31-42页 |
6.1 构建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运行环境 | 第31-32页 |
6.1.1 重视社会效果 | 第31-32页 |
6.1.2 完善法律制度,树立司法权威 | 第32页 |
6.2 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司法适用问题 | 第32-36页 |
6.2.1 刑事和解案件的适用范围 | 第32-34页 |
6.2.2 增加和解方式 | 第34-35页 |
6.2.3 设立最高赔偿额限制制度 | 第35-36页 |
6.3 建立刑事和解配套机制 | 第36-42页 |
6.3.1 第三方参与和解 | 第36-38页 |
6.3.2 构建多元审查监督机制 | 第38-39页 |
6.3.3 建立国家补偿机制 | 第39-40页 |
6.3.4 设立先行和解社会救助基金 | 第40-42页 |
第7章 结束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