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1 引言 | 第7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基本概况 | 第7-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| 2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理论渊源 | 第11-17页 |
| ·德国古典哲学之前有关需要问题的探讨——思想源流 | 第11-13页 |
| ·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需要思想——直接理论来源 | 第13-17页 |
| 3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7-37页 |
| ·马克思早期对需要问题的关注及需要范畴的提出 | 第17-20页 |
| ·《莱茵报》时期马克思对需要问题的认识 | 第17-18页 |
| ·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需要概念的提出和论述 | 第18-20页 |
| ·从《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到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--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0-31页 |
| ·《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中的需要理论 | 第20-25页 |
| ·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需要理论的发展 | 第25-31页 |
| ·马克思后期《资本论》及其《经济学手稿》对需要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| 第31-37页 |
| ·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》对早期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展开 | 第32-34页 |
| ·《资本论》及其《经济学手稿》中对需要理论提出的新阐述 | 第34-37页 |
| 4 马克思需要理论在中国的丰富与实践 | 第37-47页 |
| ·革命与建设探索时期:毛泽东对需要理论的认识和实践 | 第37-39页 |
| ·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:物质、精神文化需要的实现前提 | 第37-38页 |
| ·注重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| 第38页 |
| ·提出革命胜利后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| 第38-39页 |
| ·改革开放时期的需要观:邓小平同志对需要理论的认识和实践 | 第39-42页 |
| ·对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重视 | 第39-40页 |
| ·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一起抓 | 第40-41页 |
| ·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协调发展 | 第41-42页 |
| 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:江泽民对需要理论的认识与实践 | 第42-44页 |
| ·解决人民生活问题 | 第42-43页 |
| ·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推进满足人们群众的多样性需要 | 第43-44页 |
| ·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:胡锦涛对“人的需要”理论的认识和实践 | 第44-47页 |
| ·提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| 第44-45页 |
| ·提出构建“和谐社会”的重要理论 | 第45-47页 |
| 5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现实意义 | 第47-52页 |
| ·应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| 第47-48页 |
| ·合理调节、引导不同层次的需要 | 第48-50页 |
| ·合理地控制人类物质需要 | 第50-52页 |
| 结语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-57页 |
|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