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理学论文--实验药理学论文

杂多钨酸盐抗念珠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1页
提要第17-19页
第1章 绪论第19-21页
第2章 文献综述第21-33页
    2.1 真菌感染的危害及流行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2.2 真菌感染的治疗现状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现有抗真菌药的现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现状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及其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第27-29页
    2.3 多金属氧酸盐类药物研究进展第29-30页
    2.4 多金属氧酸盐抗菌研究现状第30-33页
第3章 杂多钨酸盐的合成与表征第33-4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要试剂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仪器第34页
    3.3 杂多钨酸盐的合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iW-3前体物Na_(10)[α-SiW_9O_(34)]的合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α-1,2,3-K_6H[SiW_9V_3O_(40)](SiW-3)的合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K_6PV_3W_9O_(40)(PW-6)的合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α-K_4PVW_(11)O_(40)(PW-8)的合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K_(13)[Ce(SiW_(11)O_(39))_2]·17H_2O(SiW-5)的合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K_(13)[Eu(SiW_(11)O_(39))_2]·25H_2O(SiW-10)的合成第35页
    3.4 杂多钨酸盐的表征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杂多钨酸盐红外光谱表征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杂多钨酸盐紫外光谱表征第38-39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39-41页
第4章 杂多钨酸盐体外抗念珠菌作用研究第41-6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1页
    4.2 材料和方法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杂多钨酸盐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筛选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SiW-5对白色念珠菌的时效作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SiW-5的细胞毒性实验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统计学方法第48页
    4.3 结果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用菌株鉴定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杂多钨酸盐体外抗念珠菌作用的筛选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SiW-5对白色念珠菌的时效作用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SiW-5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5-57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57-61页
第5章 SiW-5体内抗念珠菌作用研究第61-83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1页
    5.2 材料和方法第61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材料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体内抗念珠菌实验动物分组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建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小鼠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模型的建立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SiW-5对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SiW-5体内抗念珠菌效果评价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统计学方法第69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69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建立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小鼠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模型的建立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SiW-5体内抗念珠菌效果评价第74-78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小鼠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模型的建立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体内抗真菌作用的研究第79-83页
第6章 SiW-5抗念珠菌作用机制探讨第83-105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83页
    6.2 材料和方法第83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材料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透射电镜观察念珠菌超微结构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薄层色谱法检测念珠菌麦角固醇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法检测麦角固醇含量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Real-timePCR法检测麦角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统计学方法第93页
    6.3 结果第93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透射电镜观察念珠菌超微结构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薄层色谱法检测念珠菌麦角固醇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HPLC法检测麦角固醇含量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Real-timePCR法检测麦角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第99-101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101-105页
第7章 结论第105-107页
参考文献第107-121页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1-123页
致谢第123页

论文共12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几丁糖胶液复合物对腹腔粘连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
下一篇:共载纳米银及bFGF的PLGA/PCL壳核结构微球制备及促进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