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0-11页 |
第一部分 IBS-D小鼠建模方法的筛选 | 第11-18页 |
引言 | 第11页 |
1. 研究材料 | 第11页 |
1.1 动物 | 第11页 |
1.2 药材 | 第11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2.1 造模分组 | 第11页 |
2.2 IBS-D小鼠模型制备 | 第11-12页 |
2.3 观测指标 | 第12-13页 |
2.3.1 一般情况 | 第12页 |
2.3.2 体质量变化 | 第12页 |
2.3.3 首次排稀便时间 | 第12页 |
2.3.4 进食量变化 | 第12页 |
2.3.5 稀便率计算 | 第12页 |
2.3.6 腹泻指数计算 | 第12-13页 |
2.3.7 免疫器官的脏体指数计算 | 第13页 |
2.3.8 统计方法 | 第13页 |
3. 结果 | 第13-16页 |
4. 讨论 | 第16-18页 |
第二部分 IBS-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的比较 | 第18-28页 |
引言 | 第18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2. 16S rDNA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1 实验试剂 | 第18页 |
2.2 仪器设备 | 第18-19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19页 |
2.3.1 粪便样品收集及保存 | 第19页 |
2.3.2 粪便中细菌DNA的提取 | 第19页 |
2.3.3 肠道菌群16SrDNA V1-V3可变区扩增 | 第19页 |
2.4 16SrDNA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5 数据分析统计 | 第21页 |
3. 造模结果 | 第21-25页 |
3.1 测序质量 | 第21页 |
3.2 两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 | 第21页 |
3.3 两组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含量的变化 | 第21-22页 |
3.4 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本比较分析 | 第22-25页 |
4. 讨论 | 第25-28页 |
第三部分 低聚果糖对IBS-D小鼠的影响 | 第28-38页 |
引言 | 第28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28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 研究结果 | 第29-36页 |
3.1 表观研究观察结果 | 第29-30页 |
3.1.1 体质量增长率 | 第29页 |
3.1.2 进食量 | 第29页 |
3.1.3 稀便率的计算 | 第29页 |
3.1.4 脏体指数 | 第29-30页 |
3.2 灌服低聚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比较 | 第30-36页 |
3.2.1 测序质量 | 第30-31页 |
3.2.2 灌服低聚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 | 第31-32页 |
3.2.3 灌服低聚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含量的变化 | 第32-34页 |
3.2.4 灌服低聚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本比较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 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四部分 果糖对IBS-D小鼠的影响 | 第38-49页 |
引言 | 第38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38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 研究结果 | 第39-47页 |
3.1 表观研究观察结果 | 第39-40页 |
3.1.1 体质量增长率 | 第39页 |
3.1.2 进食量 | 第39页 |
3.1.3 脏体指数 | 第39-40页 |
3.2 灌服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比较 | 第40-47页 |
3.2.1 测序质量 | 第40-41页 |
3.2.2 灌服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 | 第41页 |
3.2.3 灌服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 | 第41页 |
3.2.4 灌服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含量的变化 | 第41-44页 |
3.2.5 灌服果糖后四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本比较分析 | 第44-47页 |
4. 讨论 | 第47-49页 |
第五部分 IBS-D小鼠的自愈效果 | 第49-59页 |
引言 | 第49页 |
1.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49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49页 |
3. 研究结果 | 第49-58页 |
3.1 表观研究观察结果 | 第49-50页 |
3.1.1 体质量增长率 | 第49页 |
3.1.2 进食量 | 第49-50页 |
3.1.3 腹泻指数 | 第50页 |
3.1.4 脏体指数 | 第50页 |
3.2 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比较 | 第50-58页 |
3.2.1 测序质量 | 第50页 |
3.2.2 两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 | 第50-51页 |
3.2.3 两组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含量的变化 | 第51-54页 |
3.2.4 两组小鼠组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性分析 | 第54页 |
3.2.5 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本比较分析 | 第54-58页 |
4. 讨论 | 第58-59页 |
小结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综述 | 第65-72页 |
1 低聚果糖的研究进展 | 第65页 |
2 人体肠道菌群的简介 | 第65-66页 |
3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联系 | 第66-67页 |
4 低聚果糖对肠道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5 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