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空间在影像符号中的功能和意义--以李安电影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1.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.选题背景及依据 | 第8-9页 |
1.2.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3.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4.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2.第三空间中的身份追寻 | 第18-23页 |
2.1.本土与外来的碰撞 | 第19-21页 |
2.2.传统与现代的对垒 | 第21-22页 |
2.3.真实与想象的交融 | 第22-23页 |
2.4.中心与边缘的交汇 | 第23页 |
3.“他者”身份在第三空间的功能 | 第23-28页 |
3.1.对预设权力关系的否定 | 第24-26页 |
3.2.对边缘文化的符号阐释 | 第26-27页 |
3.3.弱势文化的去污名尝试 | 第27-28页 |
4.第三空间在影像实践中的功能 | 第28-34页 |
4.1.异质空间中的身份追寻与身份重构 | 第29-31页 |
4.2.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协商与身份认同 | 第31-32页 |
4.3.立于二元论之外的客观审视与思考 | 第32-34页 |
5.研究结论与反思 | 第34-39页 |
5.1.第三空间在影像实践中的多维介入 | 第34-36页 |
5.2.“他者”身份在第三空间中的实践意义 | 第36-37页 |
5.3.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37-39页 |
注释 | 第39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