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天然甜味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 罗汉果苷类及苷类转化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2.1 罗汉果苷类 | 第14-15页 |
1.2.2 罗汉果苷类代谢 | 第15-16页 |
1.2.3 罗汉果苦味果的形成 | 第16-17页 |
1.3 植物内生菌及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3.1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 | 第17-18页 |
1.3.2 植物内生菌活性成分的多样性 | 第18页 |
1.3.3 内生菌与宿主植物间的相互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4 CGTase在生物转化中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4.1 CGTase的来源 | 第19-20页 |
1.4.2 CGTase酶的功能 | 第20-21页 |
1.4.3 CGTase酶法改性研究 | 第21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5.1 目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罗汉果根、茎、果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| 第23-30页 |
2.1 材料与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2.1.3 培养基 | 第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采样及预处理 | 第24页 |
2.2.2 根、茎、果表面消毒时间的优化 | 第24-25页 |
2.2.3 对照实验的设置 | 第25页 |
2.2.4 罗汉果内生菌的纯化 | 第25-26页 |
2.2.5 内生菌的分类及保藏 | 第26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.1 材料消毒时间的确定 | 第26页 |
2.3.2 表面消毒检测 | 第26页 |
2.3.3 罗汉果各部位内生菌分离纯化结果 | 第26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罗汉果内生菌中产CGTase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| 第30-42页 |
3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0-32页 |
3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30-31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3.1.3 溶液的配制 | 第31页 |
3.1.4 培养基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2.1 菌株发酵培养 | 第32页 |
3.2.2 CGTase产生菌的初筛 | 第32页 |
3.2.3 CGTase产生菌的的复筛 | 第32-33页 |
3.2.4 CGTase酶活的测定 | 第33页 |
3.2.5 CGTase产生菌的形态鉴定 | 第33页 |
3.2.6 CGTase产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33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1页 |
3.3.1 产葡萄糖基转移酶菌株的快速筛选结果 | 第33-36页 |
3.3.2 ND-6的形态鉴定 | 第36-37页 |
3.3.3 菌株ND-6的16SrDNA扩增结果 | 第37-38页 |
3.3.4 菌株ND-6的16SrDNA测序结果 | 第38-39页 |
3.3.5 菌株ND-6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| 第39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菌株ND-6产酶条件优化 | 第42-53页 |
4.1 材料与仪器 | 第42-43页 |
4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42-43页 |
4.1.2 实验仪器 | 第43页 |
4.1.3 培养基 | 第43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3-45页 |
4.2.1 发酵及发酵的预处理 | 第43页 |
4.2.2 酶活的测定 | 第43页 |
4.2.3 单因素试验 | 第43-45页 |
4.2.4 菌株ND-6发酵条件正交试验优化 | 第45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1页 |
4.3.1 碳源种类及添加量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4.3.2 氮源种类及添加量的选择 | 第46-48页 |
4.3.3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| 第48页 |
4.3.4 初始pH值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3.5 装液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| 第49页 |
4.3.6 正交实验优化ND-6的发酵条件 | 第49-51页 |
4.3.7 验证试验 | 第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CGTase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| 第53-62页 |
5.1 材料与试剂 | 第53-54页 |
5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53页 |
5.1.2 实验仪器 | 第53-54页 |
5.1.3 培养基 | 第54页 |
5.1.4 溶液的配制 | 第54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54-56页 |
5.2.1 粗酶的制备 | 第54页 |
5.2.2 酶活的测定 | 第54页 |
5.2.3 硫酸铵盐析 | 第54-55页 |
5.2.4 透析 | 第55页 |
5.2.5 SephadexG-200凝胶过滤层析 | 第55页 |
5.2.6 蛋白质的测定 | 第55页 |
5.2.7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纯度及相对分子量测定 | 第55页 |
5.2.8 酶学性质测定 | 第55-56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1页 |
5.3.1 硫酸铵盐析 | 第56页 |
5.3.2 凝胶过滤层析 | 第56-57页 |
5.3.3 酶的纯化结果 | 第57页 |
5.3.4 SDS-PAGE凝胶电泳测定CGTaase纯度及分子量 | 第57-58页 |
5.3.5 pH值对酶活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3.6 pH值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9页 |
5.3.7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3.8 温度对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60页 |
5.3.9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罗汉果苦味皂苷的制备及酶法改性苦味苷的研究 | 第62-70页 |
6.1 材料与试剂 | 第62-63页 |
6.1.1 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62页 |
6.1.2 实验仪器 | 第62-63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63-65页 |
6.2.1 罗汉果苦味苷的提取工艺 | 第63页 |
6.2.2 罗汉果苦味苷的AB-8大孔树脂纯化 | 第63页 |
6.2.3 罗汉果苦味苷的D330离子交换树脂纯化 | 第63-64页 |
6.2.4 罗汉果苦味苷的硅胶柱层析纯化 | 第64页 |
6.2.5 CGTase对罗汉果苦味苷的转化方法 | 第64页 |
6.2.6 TLC检测 | 第64页 |
6.2.7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| 第64-65页 |
6.2.8 感官评价 | 第65页 |
6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69页 |
6.3.1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结果 | 第65-66页 |
6.3.2 硅胶柱分离纯化结果 | 第66-67页 |
6.3.3 TLC检测结果 | 第67页 |
6.3.4 口味评定 | 第67-68页 |
6.3.5 HPLC测定 | 第68-6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7.1 总结 | 第70-71页 |
7.2 问题与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