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临床医学论文--诊断学论文--实验室诊断论文--免疫学检验论文

穴状稀土螯合剂的免疫标记技术研究

前言第4页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1.1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稀土螯合剂的光谱特征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应用第14页
    1.3 均相技术在标记免疫分析中的应用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放射免疫分析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荧光免疫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酶免疫分析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第16-19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第2章 穴状稀土螯合剂的制备及光谱性质研究第20-29页
    2.1 仪器与试剂第20-21页
    2.2 穴状稀土螯合剂的合成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2,6-二(溴甲基)吡啶-3,5-二甲酸二乙酯的合成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N,N',N,N'-[二(2,2'-联吡啶-6,6'-二甲基)]二胺的合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Li~+(?)bpy. bpy. py (CO_2Et)_2的合成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Eu~(3+)(?)bpy. bpy. py (CO_2Et)_2的合成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Eu~(3+)(?)bpy. bpy. py (CO_2H)_2的合成第22-23页
    2.3 Eu~(3+)(?)bpy. bpy. py (CO_2Et)_2的光谱性质检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溶液配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光谱检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量子产率检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荧光寿命检测第23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Li~+(?)bpy. bpy. py (CO_2Et)_2合成条件优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Eu~(3+)(?)bpy. bpy. py (CO_2Et)_2的结构特点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Eu~(3+)(?)bpy. bpy. py (CO_2Et)_2和Eu~(3+)(?)bpy. bpy. py (CO_2H)_2的表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Eu~(3+)(?)bpy. bpy. py (CO_2Et)_2的光谱性质第26-28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3章 穴状稀土螯合剂标记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第29-40页
    3.1 仪器与试剂第29页
    3.2 溶液配制第29-30页
    3.3 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标记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前处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铕螯合剂的活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活化的铕螯合剂偶联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标记抗体的透析第31页
    3.4 标记抗体的检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标记抗体的荧光强度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标记抗体的免疫活性第31-32页
    3.5 铕螯合剂标记条件的优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铕螯合剂的活化时间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铕螯合剂与抗体的偶联时间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铕螯合剂与抗体偶联反应的pH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铕螯合剂与抗体偶联反应的比例第32页
    3.6 结果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甲胎蛋白溶液最佳的包被浓度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铕螯合剂最佳活化时间的选择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铕螯合剂最佳偶联时间的选择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铕螯合剂最佳反应pH的选择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铕螯合剂最佳反应比例的选择第36-37页
    3.7 讨论第37-39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4章 实验结论第40-41页
参考文献第41-49页
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9-50页
致谢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奈酚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
下一篇:253例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