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体育论文--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论文--中国武术论文--拳术论文

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汉土家余门拳传承人口述史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1-12页
2 文献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2.1 土家余门拳研究综述第12页
    2.2 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2.3 武术口述史研究综述第13-15页
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15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口述访谈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文献资料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地考察法第16页
4 土家余门拳概况第16-25页
    4.1 起源与发展第16-19页
    4.2 生态环境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域生态环境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人文生态环境第20-21页
    4.3 技术特点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仿生五禽重养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卧牛之地显身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短手寸劲巧借力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攻防严密重技击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重拳轻器手型多第24-25页
5 传承人对土家余门拳的记忆与表达第25-41页
    5.1 习传历程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以武治病:与土家余门拳结缘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广学武艺:与土家余门拳融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固本守艺:对土家余门拳传承第27-28页
    5.2 传承方式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家族传承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师徒传承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学校传承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建馆发展第31-32页
    5.3 传承特点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延续“武医结合、内外兼修”的训练体系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坚持“摒弃门户、博采众长”的发展理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采用“就地取材、因材施教”的教学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继承“形神意化,快慢有序”的训练步骤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发扬“注重武德、以德服人”的优良品质第35-36页
    5.4 传承困境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“以商养武”:利益失衡问题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“技击”到“养生”:社会需求转变问题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“重视打工挣钱”:文化保护意识缺乏问题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“断代”:传承人缺失问题第38页
    5.5 传承愿景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“首先保护好源头”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“修建全国武术之乡的标志性建筑”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“在巴山大峡谷把土家余门拳作为重点对外展示”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“积极挖掘整体巴文化,土家文化、文物”第40-41页
6 总结与思考第41-43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41-42页
    6.2 思考第42-43页
7 参考文献第43-46页
致谢第46-47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7-48页
附件第48-57页
    附件一:访谈提纲第48-49页
    附件二:录音访谈材料整理内容(部分)第49-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媒体平台上都市老年体育的消息研究
下一篇:爵士啦啦操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