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4页 | 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 
| 1.1 植物功能性状 | 第10-14页 | 
| 1.1.1 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及分类 | 第10-11页 | 
| 1.1.2 植物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| 第11页 | 
| 1.1.3 植物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 | 第11-12页 | 
| 1.1.4 群落尺度上的植物功能性状 | 第12-14页 | 
| 1.1.5 植物功能性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指示作用 | 第14页 | 
| 1.2 森林碳库 | 第14-17页 | 
| 1.2.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| 第15-16页 | 
| 1.2.2 碳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| 第16-17页 | 
| 1.2.3 碳库的测定方法 | 第17页 | 
| 1.3 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碳库之间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 
| 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8页 | 
| 1.5 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 
|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 
| 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0页 | 
| 2.2 野外样品采集 | 第20-23页 | 
| 2.2.1 样方布设及调查 | 第20-21页 | 
| 2.2.2 样品采集 | 第21页 | 
| 2.2.3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 | 第21-23页 | 
| 第三章 不同功能型植物的功能性状特征 | 第23-31页 | 
| 3.1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3页 | 
| 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8页 | 
| 3.2.1 各物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基本统计参数 | 第23-24页 | 
| 3.2.2 不同功能型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性 | 第24-26页 | 
| 3.2.3 不同功能型物种的植物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| 第26-28页 | 
| 3.3 讨论与小结 | 第28-31页 | 
| 3.3.1 植物功能性状在不同功能型植物间的差异性 | 第28-29页 | 
| 3.3.2 不同功能型植物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| 第29-30页 | 
| 3.3.3 海拔梯度上群落构建与植物功能性状 | 第30-31页 | 
| 第四章 群落尺度上植物功能性状特征 | 第31-38页 | 
| 4.1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 
| 4.1.1 群落尺度上的植物功能性状的计算 | 第31页 | 
| 4.1.2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 
| 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6页 | 
| 4.2.1 群落尺度上植物功能性状指标的统计特征 | 第31-32页 | 
| 4.2.2 群落尺度上植物功能性状的垂直分布特征 | 第32-34页 | 
| 4.2.3 性状间的相互权衡关系 | 第34-35页 | 
| 4.2.4 群落尺度上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因子 | 第35-36页 | 
| 4.3 讨论与小结 | 第36-38页 | 
| 第五章 群落植物功能性状与碳密度之间的关系 | 第38-48页 | 
| 5.1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8-39页 | 
| 5.1.1 碳密度的估算 | 第38-39页 | 
| 5.1.2 数据统计方法 | 第39页 | 
| 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5页 | 
| 5.2.1 群落碳密度垂直分异规律 | 第39-40页 | 
| 5.2.2 植物功能性状与碳密度冗余分析 | 第40页 | 
| 5.2.3 群落植物功能性状与碳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 
| 5.2.4 群落碳密度与植物功能性状的模型 | 第41-42页 | 
| 5.2.5 植物功能性状与碳密度在海拔梯度上的联系 | 第42-45页 | 
| 5.3 讨论与小结 | 第45-48页 | 
| 5.3.1 植物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碳密度之间的联系机制 | 第45-46页 | 
| 5.3.2 群落碳密度的植物功能性状模型构建 | 第46-47页 | 
| 5.3.3 群落与植物功能性状间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 | 第47-48页 | 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4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 
|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4-55页 | 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