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1页 |
1.1 高等植物中氮素吸收与利用研究简述 | 第13-15页 |
1.1.1 氮素的重要性 | 第13页 |
1.1.2 高等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 | 第13-14页 |
1.1.3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重要性 | 第14-15页 |
1.2 茶树氮素利用营养特性 | 第15-19页 |
1.2.1 茶树氮素吸收利用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2.2 GS在茶树氮同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茶树CsGS1s基因全长获得与生物学分析 | 第21-3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1页 |
2.1.2 试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| 第21页 |
2.1.3 总RNA提取和第一链cDNA的合成 | 第21-22页 |
2.1.4 RACE引物设计 | 第22页 |
2.1.5 茶树CsGS1s基因扩增及克隆 | 第22-23页 |
2.1.6 生物学信息分析 | 第23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2.1 总RNA提取 | 第23-24页 |
2.2.2 茶树GS1全长基因的cDNA的克隆 | 第24-25页 |
2.2.3 茶树CsGS1s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4 茶树CsGS1s序列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 讨论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茶树CsGS1s基因表达产物亚细胞定位 | 第30-36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1.1 质粒、菌株和引物 | 第30页 |
3.1.2 构建植物重组表达质粒 | 第30-31页 |
3.1.3 重组表达载体的扩增和收集 | 第31页 |
3.1.4 农杆菌瞬时转化法转化烟草及显像观察 | 第31-32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35页 |
3.2.1 茶树中间载体pMD-CsGS1s的构建 | 第32页 |
3.2.2 亚细胞定位载体35S:GFP-CsGS1s的鉴定及农杆菌转化 | 第32-33页 |
3.2.3 CsGS1s表达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| 第33-35页 |
3.3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茶树CsGS1s基因的原核表达及产物GS酶活性分析 | 第36-41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4.1.1 质粒和菌株 | 第36页 |
4.1.2 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 | 第36页 |
4.1.3 pET:CsGS1s的诱导表达和SDS-PAGE电泳分析 | 第36页 |
4.1.4 表达产物纯化 | 第36-37页 |
4.1.5 纯化物GS酶活性测定 | 第37-38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2.1 茶树CsGS1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| 第38-39页 |
4.2.2 原核表达纯化产物的GS酶的催化能力 | 第39页 |
4.3 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不同氮素形态下茶树CsGS1s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41-48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5.1.1 材料培养及处理 | 第41页 |
5.1.2 茶树根叶的Ndff值 | 第41页 |
5.1.3 茶树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| 第41-42页 |
5.1.4 荧光定量PCR | 第42页 |
5.1.5 数据分析 | 第42页 |
5.2 结果分析 | 第42-45页 |
5.2.1 不同氮源下茶树叶根中Ndff值 | 第42-43页 |
5.2.2 茶树CsGS1s成员的组织特异性 | 第43-44页 |
5.2.3 不同氮源处理下茶树CsGS1s的表达模式 | 第44-45页 |
5.3 讨论 | 第45-48页 |
5.3.1 茶树组织中15NH4+-N和15NO3..N的累积情况 | 第45页 |
5.3.2 茶树CsGS1s时空表达特异性 | 第45-46页 |
5.3.3 茶树CsGS1s对不同氮源的响应 | 第46-4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1页 |
6.1 结论 | 第48-49页 |
6.2 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