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(一)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2.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(四)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一、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及其生态意蕴 | 第16-25页 |
(一)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1.宋明理学 | 第16-18页 |
2.西方新实在论 | 第18-19页 |
(二)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基本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自然境界 | 第19-20页 |
2.功利境界 | 第20页 |
3.道德境界 | 第20-21页 |
4.天地境界 | 第21页 |
(三)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生态意蕴 | 第21-25页 |
1.对自然承担责任 | 第22页 |
2.顺应自然 | 第22-23页 |
3.敬畏自然 | 第23-25页 |
二、当代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| 第25-32页 |
(一)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导致了生态危机 | 第25-29页 |
1.工业发达国家发生区域性公害 | 第25-27页 |
2.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向发展中国家急剧扩展 | 第27-28页 |
3.科技全球化的形成促使中国环境与世界环境相互影响 | 第28-29页 |
4.世界“城市群”的发展造成世界环境污染 | 第29页 |
(二)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激化了环境、社会和人发展的矛盾 | 第29-32页 |
1.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内含环境与经济的矛盾 | 第30-31页 |
2.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 | 第31-32页 |
三、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生态意蕴的当代价值 | 第32-37页 |
(一)从价值论上重新赋予了自然以内在价值 | 第32-33页 |
1.传统的价值观仅关注了自然的工具价值 | 第32-33页 |
2.冯友兰人生境界说预设了自然亦有其内在价值 | 第33页 |
(二)从审美体验上抑制了人类扩张型主体性 | 第33-35页 |
1.传统的知识观只看到了知识的实用性 | 第34页 |
2.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张扬了一种亲和与顺应的主体性 | 第34-35页 |
(三)从认识论上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1.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 | 第35页 |
2.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批判了人类理性的狂妄 | 第35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