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13-15页 |
一、综述: 血脂异常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及中医药的干预进展 | 第15-25页 |
(一) 血脂异常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| 第15-18页 |
1. 血脂异常与动脉硬化的病理联系 | 第15-16页 |
2. 血脂异常与动脉硬化的临床关联 | 第16-18页 |
2.1 动脉弹性变化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 | 第16页 |
2.2 动脉弹性改变与血脂水平关系密切 | 第16-18页 |
(二)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及动脉硬化的认识及干预进展 | 第18-21页 |
1. 中医对血脂异常及动脉硬化的论述 | 第18-19页 |
2.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及动脉硬化的干预进展 | 第19-21页 |
2.1 中医药复方对血脂谱的调节作用 | 第19-20页 |
2.2 中医药复方对血脂异常患者证候的影响 | 第20页 |
2.3 中医药复方对于血脂异常炎性因子的影响 | 第20页 |
2.4 中医药复方对动脉硬化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(三) 总结及展望 | 第21-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-25页 |
前言 | 第25-28页 |
二、临床研究 | 第28-53页 |
1. 样本选择 | 第28-29页 |
1.1 诊断标准 | 第28页 |
1.1.1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| 第28页 |
1.1.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| 第28页 |
1.2 纳入标准 | 第28页 |
1.3 排除标准 | 第28-29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29-34页 |
2.1 试验设计 | 第29页 |
2.2 随机方法 | 第29页 |
2.3 样本含量 | 第29-30页 |
2.4 试验设计 | 第30-34页 |
2.4.1 试验流程 | 第30-31页 |
2.4.2 药物制备与服用方法 | 第31页 |
2.4.3 安全性指标 | 第31-32页 |
2.4.4 血脂谱 | 第32页 |
2.4.5 动脉弹性检测 | 第32页 |
2.4.6 肱动脉内皮功能测定 | 第32-34页 |
2.5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4页 |
3. 结果 | 第34-50页 |
3.1 基线资料 | 第35-38页 |
3.1.1 性别比较 | 第35页 |
3.1.2 心血管病家族史比较 | 第35-36页 |
3.1.3 年龄比较 | 第36页 |
3.1.4 体重指数比较 | 第36页 |
3.1.5 腹围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3.1.6 血脂谱基线情况 | 第37-38页 |
3.2 血脂谱干预效果比较 | 第38-44页 |
3.2.1 CHO | 第38-39页 |
3.2.2 TG | 第39-40页 |
3.2.3 HDL-C | 第40-41页 |
3.2.4 LDL-C | 第41-43页 |
3.2.5 治疗后血脂的组间比较 | 第43-44页 |
3.3 动脉弹性干预效果比较 | 第44-46页 |
3.4 血管内皮功能干预效果比较 | 第46-47页 |
3.5 SF-36生活质量评分干预效果比较 | 第47-49页 |
3.6 安全性指标 | 第49-50页 |
3.6.1 血常规 | 第49-50页 |
3.6.2 肝肾功能 | 第50页 |
3.6.3 不良事件 | 第50页 |
4. 讨论 | 第50-53页 |
4.1 运脾化浊法对血脂异常患者血脂谱的影响 | 第50页 |
4.2 运脾化浊法对动脉硬化程度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 运脾化浊法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4 运脾化浊法对SF-36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5 运脾化浊法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| 第53页 |
5. 结语 | 第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1 | 第56-58页 |
附录2 | 第58-61页 |
附录3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