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34页 |
综述一 血瘀证形成机制及现行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 | 第13-22页 |
1 血瘀证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3页 |
2 祖国医学对瘀血产生的认识 | 第13-14页 |
3 现代医学对血瘀证形成机制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3.1 血管功能状态和血液循环障碍 | 第14页 |
3.2 高脂血症 | 第14-15页 |
3.3 炎症反应 | 第15页 |
3.4 红细胞的加速衰老 | 第15页 |
4 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5-19页 |
5 慢性肾炎血瘀证现行诊断标准 | 第19-22页 |
综述二 原发性IgA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学改变 | 第22-29页 |
1 IgAN的病因病机 | 第22-23页 |
2 现代医学对IgAN发病机制的认识 | 第23-24页 |
2.1 遗传相关 | 第23页 |
2.2 免疫机制 | 第23-24页 |
3 IgA肾病的病理学改变 | 第24-26页 |
4 IgA肾病病理学评价方法 | 第26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4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34-57页 |
前言 | 第34-35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35页 |
1.1 病例纳入 | 第35页 |
1.1.1 纳入标准 | 第35页 |
1.1.2 排除标准 | 第35页 |
1.1.3 分组 | 第35页 |
2 研究内容 | 第35-36页 |
2.1 理化指标 | 第35页 |
2.2 病理指标 | 第35页 |
2.3 血瘀证判定 | 第35-36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36页 |
3.1 技术路线 | 第36页 |
3.2 数据间比较 | 第36页 |
3.3 统计方法 | 第36页 |
4 研究结果 | 第36-52页 |
4.1 全部合格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| 第36-46页 |
4.1.1 全部病例一般资料的描述 | 第37-40页 |
4.1.2 A组和B组组间指标比较 | 第40-43页 |
4.1.3 血管病变组间指标比较 | 第43-46页 |
4.2 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纳入对象 | 第46-52页 |
4.2.1 46例患者的牛津病理C积分分布情况 | 第46-47页 |
4.2.2 46例患者血瘀证积分分布情况 | 第47-48页 |
4.2.3 46例患者中“2013年实践指南”中血瘀证症状的出现频次 | 第48-49页 |
4.2.4 46例患者中牛津病理C积分在a组和b组间的比较 | 第49页 |
4.2.5 46例患者中牛津病理C积分在血管病变积分0、1、2分组间比较 | 第49-50页 |
4.2.6 46例患者血瘀证及其积分在a组和b组间比较 | 第50-51页 |
4.2.7 46例患者中三组血管积分组间血瘀证积分比较 | 第51页 |
4.2.8 46例患者中性别对血瘀证诊断及积分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5 讨论 | 第52-56页 |
5.1 纳入204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2 组间数据比较结果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3 血瘀证与血管病变和肾小球的缺血性硬化关系 | 第55-56页 |
6 结语 | 第56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6页 |
6.2 本研究的特点、存在问题及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