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当代工笔画色彩概述以及灰色调解析 | 第13-17页 |
1.1 当代工笔画色彩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 灰色与灰色调 | 第14-17页 |
1.2.1 灰色的定义 | 第14页 |
1.2.2 灰色调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1.2.3 灰色在画面中的作用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灰色色彩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灰色理论渊源 | 第17-23页 |
2.1 灰色色彩理论的发展 | 第17-20页 |
2.1.1 灰色理论体系发端——栾琴的“色立体理论” | 第17-18页 |
2.1.2 灰色色彩的丰富性研究——孟谢尔色立体 | 第18-19页 |
2.1.3 灰调色彩序列的提出——日本色彩研究体系 | 第19-20页 |
2.2 与灰色相关的文化渊源 | 第20-23页 |
2.2.1 “中庸”之道 | 第20-21页 |
2.2.2 老子的“道法自然”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当代工笔画灰色调的风格特征及具体表现 | 第23-36页 |
3.1 当代工笔画灰色调的区域分类及审美特征 | 第23-29页 |
3.1.1 高调区域的亮灰色类型及审美特征 | 第24-26页 |
3.1.2 中调区域的中度灰类型及审美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1.3 低调区域的暗灰色类型及审美特征 | 第27-29页 |
3.2 当代工笔画灰色调的具体表现 | 第29-36页 |
3.2.1 画面中统一的灰色调 | 第29-31页 |
3.2.2 低调柔和的色彩弱对比 | 第31-32页 |
3.2.3 灰色调中色阶丰富的变化 | 第32-34页 |
3.2.4 墨与色的调配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当代工笔画灰色调的形成因素及审美追求 | 第36-42页 |
4.1 当代工笔画灰色调的形成因素 | 第36-41页 |
4.1.1 西方绘画对中国色彩新时期变革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1.2 社会审美需求及材料的丰富 | 第38-39页 |
4.1.3 画家对色彩文化的情感注入 | 第39-41页 |
4.2 当代工笔画灰色调的审美追求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