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导论 | 第8-15页 |
一、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渊源 | 第15-22页 |
一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5-16页 |
(一)儒家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 | 第15页 |
(二)道家的“道法自然”思想 | 第15-16页 |
(三)佛家的“众生平等”思想 | 第16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6-18页 |
(一)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6-17页 |
(二)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7页 |
(三)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7-18页 |
三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奠基 | 第18-22页 |
(一)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8-19页 |
(二)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19-20页 |
(三)江泽民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20页 |
(四)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及特征 | 第22-28页 |
一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 | 第22-25页 |
(一)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——增进民生福祉,实现“中国梦” | 第22-23页 |
(二)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——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 | 第23页 |
(三)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——制度创新与法治建设“四梁八柱” | 第23-24页 |
(四)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——建设地球美好家园,共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 | 第24-25页 |
二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特征 | 第25-28页 |
(一)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性 | 第25页 |
(二)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性 | 第25-26页 |
(三)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全面性 | 第26页 |
(四)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性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| 第28-35页 |
一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| 第28-31页 |
(一)全民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| 第28-29页 |
(二)节约资源有效推进,能源消耗大幅下降 | 第29页 |
(三)环境治理明显加强,环境状况显著改善 | 第29-30页 |
(四)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建设,环保法治不断健全 | 第30-31页 |
二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(一)大气污染亟待解决 | 第31页 |
(二)生态保护红线濒临底线 | 第31-32页 |
(三)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变 | 第32页 |
(四)环保核察形势依然严峻 | 第32页 |
三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2-35页 |
(一)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| 第32-33页 |
(二)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 | 第33页 |
(三)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| 第33-34页 |
(四)国际环境合作机制不健全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实践价值 | 第35-39页 |
一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| 第35-37页 |
(一)道路选择: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| 第35页 |
(二)目标定位:注重社会效益的发展 | 第35-36页 |
(三)制度保障: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| 第36页 |
(四)不竭动力: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| 第36-37页 |
二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价值 | 第37-39页 |
(一)立足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| 第37页 |
(二)切实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与“四大建设”间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(三)树立大国形象,提升国际话语权 | 第38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