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| 第11-14页 |
(一)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目的的要求 | 第11-12页 |
(二) 完全赔偿原则的要求 | 第12-13页 |
(三) 公平正义原则的要求 | 第13页 |
(四) 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| 第13-14页 |
二、对否定违约责任精神赔偿观点的驳斥 | 第14-20页 |
(一) 法治传统可以突破 | 第15页 |
(二) 违约责任精神损失可以预见 | 第15-17页 |
(三) 违约责任精神损失可以度量 | 第17页 |
(四) 违约责任精神赔偿不会引发“诉讼爆炸”和法官妄为 | 第17-18页 |
(五) 责任竞合不能充分保护缔约方精神利益 | 第18-20页 |
三、对违约责任精神赔偿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考察 | 第20-30页 |
(一) 对于各国违约责任精神赔偿制度的考察 | 第20-21页 |
(二) 对我国违约精神赔偿案例的考察 | 第21-30页 |
四、违约责任精神赔偿的制度设计 | 第30-37页 |
(一)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| 第30-31页 |
(二) 违约责任精神赔偿的立法模式 | 第31-32页 |
(三) 法律概念及制度设计方案 | 第32-33页 |
(四) 违约责任精神赔偿的相应限制 | 第33-35页 |
(五) 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具有惩罚性 | 第35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注释 | 第41-44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44-45页 |
后记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