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问题缘起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对象与目标 | 第9-12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目标 | 第10页 |
1.2.3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4 论文框架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相关综述 | 第12-30页 |
2.1 历史起源 | 第12-18页 |
2.1.1 互承结构的发展起源 | 第12-15页 |
2.1.2 二十世纪建筑师运用互承结构的历史 | 第15-17页 |
2.1.3 本节小节 | 第17-18页 |
2.2 研究现状 | 第18-28页 |
2.2.1 系统性研究的开始 | 第18-19页 |
2.2.2 计算机辅助找形的发展 | 第19-27页 |
2.2.3 本节小结 | 第27-2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互承框架结构生成算法介绍 | 第30-42页 |
3.1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形式生成算法 | 第30-37页 |
3.1.1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数学模型 | 第30-31页 |
3.1.2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初始形态与参数控制 | 第31-32页 |
3.1.3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找形算法 | 第32-36页 |
3.1.4 本节小结 | 第36-37页 |
3.2 复杂互承结构体系的形式生成算法 | 第37-41页 |
3.2.1 复杂互承结构体系的初始形态和参数控制 | 第37页 |
3.2.2 复杂互承结构体系的找形算法 | 第37-40页 |
3.2.3 本节小结 | 第40-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互承框架结构的形式生成测试 | 第42-70页 |
4.1 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生成测试 | 第42-55页 |
4.1.1 生成测试的软件平台和编程语言 | 第42-43页 |
4.1.2 重要GH运算器的介绍 | 第43-45页 |
4.1.3 对三根杆件互承结构基本单元的生成测试 | 第45-52页 |
4.1.4 对四根杆件互承结构单元的生成测试 | 第52-54页 |
4.1.5 本节小结 | 第54-55页 |
4.2 复杂互承结构体系的找形实践 | 第55-68页 |
4.2.1 在Rhino中基于任意曲面生成规则的互承结构初始形态 | 第55-57页 |
4.2.2 基于方格型初始结构的复杂互承结构体系的形式生成测试 | 第57-59页 |
4.2.3 不同参数的变化对复杂互承结构体系形态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2.4 基于六边型初始结构的复杂互承结构体系的形式生成测试 | 第60-62页 |
4.2.5 在Rhino中基于任意曲面生成不规则的互承结构初始形态 | 第62-63页 |
4.2.6 不规则型多单元互承框架结构的形式生成测试 | 第63-65页 |
4.2.7 不同参数的变化对不规则互承结构体系形态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2.8 本节小结 | 第67-6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70-72页 |
5.1 研究内容与成果总结 | 第70页 |
5.2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完善 | 第70-72页 |
附录: 部分程序代码(C | 第72页 |
“Reciprocal Generation”运算器中的代码 | 第72-86页 |
“Adjustment”运算器中的代码 | 第86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92-96页 |
插图及附表清单 | 第96-10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0-101页 |